今年以來,日本國內大米價格持續攀升并連創新高。日媒評論稱,2025年的日本大米堪比“吃不起的黃金”。
當地時間5月26日,日本農林水產省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18日為止的一周,日本超市大米均價繼續上漲,全國超市銷售的5公斤裝大米均價為4285日元(約合215.53元人民幣),環比上漲0.4%,再次創下新高。盡管日本政府多次釋放政府儲備米,但依然無法化解“米荒”難題。
5月26日,日本農林水產省宣布,政府將從儲備中以平均每60公斤11556日元(約合人民幣581元)的價格向主要零售商出售30萬噸大米,這一價格較最近一次競標的中標價低47%。
此次大米投放將通過與超市等主要零售商簽訂直接合同的方式實施,繞過此前以農業合作社為主體的拍賣體系——該體系因長期依賴市場競價機制,導致政府難以有效調控終端價格。此外,運輸費用將由政府承擔。
根據該省規劃,零售商最早將于6月初啟動銷售,這批大米的最終定價預計為每5公斤約2000日元(約合人民幣101元)。新的投放政策旨在通過縮短流通環節、干預中間價差,直接平抑持續高企的民生米價。
新上任的農林水產大臣小泉進次郎亦表態,“當務之急是盡快將價格低廉且優質的大米送到消費者手中。”
“吃不起的黃金”
5月23日,日本總務省公布的4月全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顯示,大米價格同比漲幅達98.4%,創下1971年以來的最大增幅。
為抑制米價飆升,農林水產省自今年3月起已四次宣布釋放總計41萬噸政府儲備米,這也是日本自1995年建立儲備米制度以來,首次為確保大米流通量動用儲備米。
然而數據顯示,截至4月末,實際流入零售市場的應急儲備米僅占釋放總量的7%。
據日本全國新聞網披露,問題根源在于日本農協(JA)通過競標機制收購95%的釋放儲備米,形成實質性壟斷,其對流通環節的絕對控制導致終端定價權完全游離于政府調控之外。政府持續放糧卻難入市場,農協囤聚庫存主導價格,使得官方平抑米價的努力近乎失效。日本經濟學家、財務省前官員高橋洋一批評“這完全是一場鬧劇”。
此外,日本前農林水產大臣江藤拓此前聲稱,自己從未購買過大米,因為長期從支持者處收到大量大米作為禮物。作為日本標志性主食,大米價格的上漲已成為當前社會關注的民生焦點,江藤拓這一言論激怒了正艱難應對大米價格飆升的民眾,他也因此于5月21日辭職。
江藤拓的下臺對日本首相石破茂的少數派政府造成了新的打擊。共同社發布的民意調查顯示,由于選民對政府未能解決大米價格飆升問題、拒絕為應對通脹上升而削減消費稅的不滿加劇,石破茂內閣支持率已跌至27.4%的歷史最低點。
大米在日本是極具敏感性的政治導火索,歷史上大米短缺曾多次引發政治動蕩。最典型的是在1918年,因大米價格暴漲引發的“米騷動”直接導致內閣倒臺,成為日本現代史上著名的民眾抗議事件。隨著小泉進次郎的新政策出臺,石破茂內閣支持率微微回升至31.7%,不過仍有52.6%的人表示反對。
“最政治化的作物”
此番日本米價高企,成因復雜多元。直接誘因層面,2023年夏季極端高溫導致水稻大面積歉收、日本旅游業復蘇推動餐飲業對大米需求激增、特大地震謠言引發家庭與企業恐慌性囤積,以及俄烏沖突加劇小麥短缺等,促使部分消費需求轉向大米替代。
與此同時,日本大米生產高度依賴小農戶經營模式,且從業者老齡化問題突出。據日本農林水產省數據,近90%的個體農場由60歲以上農民主導,70%的農場面臨后繼無人困境。此外,稻田面積從1961年峰值340萬公頃持續縮減至2024年的230萬公頃,生產效率提升緩慢與勞動力斷層形成雙重制約。
不過,高橋洋一指出,2025年日本“米荒”的根本原因,在于數十年來日本推行的不合理農業體制。
在日本,農民是長期執政黨——自民黨的傳統票倉。以保護農民利益之名,自民黨長期嚴格限制大米進口量。在1995年加入WTO前,日本對進口大米征收高達778%的關稅,此后逐漸降至目前的280%。當前日本主食大米的自給率達100%。
自民黨對外限制進口,對內則實行抑制生產的“減反政策”。始于1971年的“減反政策”通過發放補貼限制水稻種植面積,鼓勵農民轉種其他作物或直接休耕。盡管該政策在2018年被廢除,但事實上的“減反”仍在繼續,農林水產省每年還在發放“適當生產量”指導指標,大米產量至今未恢復至“減反”廢除前水平。
這一政策名義上預防水稻生產過剩、防止米價暴跌,實際卻成為人為控制市場供應、利益團體結盟牟利的手段。此外,日本農協憑借龐大規模與完備體系,不僅壟斷農村金融、保險等經濟社會領域及大米定價權,更利用農村選區“選票價值差”形成凝聚性投票團體,成為左右政黨政治的關鍵利益集團。
據《讀賣新聞》報道,農協左右著日本國會約30%的席位,其通過為議員提供穩定選票,與自民黨及農林水產省官僚形成“鐵三角”利益鏈。政黨執政后以政策優惠回報農協,這一格局固化了農協對農業領域的壟斷,也成為日本農業對外開放的主要阻力。
美國《時代》周刊直言,“大米是日本最政治化的作物”,政客更關心農民選票而非農業經濟。
佳能全球研究所研究主任山下和仁指出,面對米價飆升,日本政府釋放大米庫存是必要之舉,但也僅為臨時解決方案。他強調,政府需在未來構建全新機制,以確保大米供應的長期穩定。
日本著名農業政策專家、經濟學者山下一仁也指出,日本的“米荒”是對日本農業政策和民生主權的一份警告。如果自民黨與農協間的利益交易不能被打破,權力過度集中所導致的制度性腐敗無法被根除,未來,日本還可能出現更多類似的“米荒”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