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10億賭約”到2025年空調線上銷量之爭,格力電器(000651.SZ,下稱格力)與小米集團(01810.HK,下稱小米)的交鋒已持續12年。董明珠與雷軍的賭約早已塵埃落定,格力、小米之間“誰是贏家”的嘴仗卻還在繼續。
8月,格力、小米再生口水戰,雙方圍繞空調線上市場份額排名產生爭執。雙方你來我往,火藥味漸濃。與往常不同,格力董事長董明珠并未親自下場,而是市場總監朱磊沖在最前線,頻頻為格力發聲。面對空調線上市場份額之爭,小米總裁盧偉冰出席業績說明會時回應,“短期排名并不重要,更看重長期格局。”8月27日,小米大家電部總經理單聯瑜也下場發言:“比起口嗨,我們更重視技術能力的提升。”
這場輿論戰仿佛將時間拉回到12年前。
2013年12月,雷軍與董明珠在央視“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公開立下“賭約”——兩人對賭五年內小米營收能否超越格力。2019年3月、4月,小米、格力先后發布2018年財報,答案揭曉。格力憑1981億元營收力壓小米的1749億元,董明珠贏得賭約。第二年,雷軍雖坦承“五年內的賭注是輸了”,但表示“第六年我們贏了。”
此后數年,小米營收規模開始甩開格力,局面逆轉。2024年,小米收入規模已增至3659億元,遠超格力同期1891.64億元。今年上半年,小米實現營收2272.49億元,同比增長38.2%;格力營收973.25億元,同比下滑2.46%。
勝負之爭,并未徹底消弭。空調業務——格力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如今成為雙方“嘴仗”的新戰場。
研究機構奧維云網不同版本的數據,讓“誰才是線上第二”的爭議擺上臺前。一份數據顯示,小米以16.71%的市占率超越格力;另一份,則顯示格力仍以17.65%高于小米。短期數據孰真孰假難辨,格力努力守住“線上老二”寶座,小米則借助自建工廠與生態布局,開始謀劃下一個階段。
小米空調讓誰最緊張?
小米來勢洶洶,緊張的不止格力一家。
多名業內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分析,小米家電的勢頭向好,來者不善,成長性尚佳。“頭部家電企業幾乎都將小米視作潛在的威脅。這早就不是秘密了。”一名業內人士說,“格力盯著小米,就是因為小米空調展現出較好的成長性。這和當年小米推出電視的情形很像,剛開始銷量也不算大,后來漸漸就做到國內前三。”
財報顯示,今年二季度,小米智能大家電的收入同比增長66.2%。同期,小米空調出貨量超540萬臺,同比增長60%。更具指標意義的是,小米空調已連續五年保持高速增長。2020年至2024年,小米空調銷量從110萬臺、200萬臺、295萬臺、440萬臺一路攀升至680萬臺,幾乎每年都保持45%以上增速。招商證券研報預計,2025年小米空調銷量或有望沖擊1000萬臺,同比增速再超45%。
小米空調的“高成長性”,從何而來?廣發證券研報指出,小米空調精準卡位中低端市場,線上線下均價顯著低于格力、美的等品牌,通過高性價比產品填補大眾市場空白,在“以舊換新”政策落地后,快速搶占市場份額。
長江證券研報則指出,空調產品因技術已較為成熟、功能相對單一,偏理性的環境下價格因素對消費者決策的影響有所提升,在價格敏感度更高的線上市場更是如此。空調消費行為明顯趨于理性,消費者在選購空調時優先考慮產品的核心功能,而不是品牌或非核心的附加功能。
市場結構變化正印證這一趨勢。
奧維云網數據顯示,二季度家用空調線上2100元以下的低端機銷量占比首次超過50%,中高端需求承壓。
與小米空調的高歌猛進形成對比的是,格力的表現略顯乏力。二季度,格力營收559.80億元,同比下滑12.11%;歸母凈利潤為85.08億元,同比下滑10.07%。
8月23日,盧偉冰對外喊話回應格力電器,“有些廠商特別看重競爭,但小米更看重成長性。上半年空調線上前十品牌中,小米是唯一量價齊升的品牌”。
于小米而言,“成長性”并不止于市場份額增長,而在于能否持續拉高業務模式、產品體驗、品牌認知。
一名接近小米的業內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市場份額和品牌溢價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反而相輔相成。小米空調之所以能實現快速增長,是源于技術、智能化、用戶體驗等多方面提升。“小米希望提升市場份額,讓用戶感受產品價值,不是單純依靠低價競爭。”這名人士說。
客觀上,小米已成為諸多家電企業的直接競爭對手;主觀上,小米卻似乎并不想惹怒這些老牌企業。一名業內人士表示,格力、美的、海爾、海信等都是在家電行業深耕數十年的企業,小米是后起之秀,還在不斷學習。“商業競爭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理性競爭對行業和消費者都有好處,能推動整個從生產到消費的生態循環和整體產業良性進步。”他說。
GKURC產經智庫首席分析師丁少將向時代周報記者稱,小米與格力的對壘,有利于倒逼行業加強技術創新和服務升級,重塑品牌競爭格局。于家電市場而言,小米是“鯰魚”,推動空調行業的智能化發展和能效升級,價格競爭也讓消費者有所獲益。
線上線下 “兩條腿走路”
相比格力、美的等深耕空調市場數十年的巨頭,小米線下渠道布局并不充分。
據格力半年報,格力已在全國開設了30家區域銷售公司,線下網點超過3萬家。今年3月13日,格力旗下“董明珠健康家”北京首店營業。“董明珠健康家”是格力的全新渠道戰略品牌,旨在整合多品類家電產品,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
當天現場,董明珠還喊話,希望在全國開1萬家“董明珠健康家”門店,進一步增強線下渠道的網點布局。
“格力、美的、海爾等廠商的專賣店早已深入縣鄉鎮的四至六級市場,而小米至今主要依賴互聯網銷售。”資深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直言,實體渠道的缺口可能會成為小米空調進一步提升市場規模的掣肘。
家電行業資深觀察人士劉步塵也指出,不同于電視、冰箱等,空調存在“三分產品,七分安裝”一說,安裝服務環節極為重要。“線下購買空調,消費者能直接溝通安裝時間與細節;而線上購買,服務保障的即時性和可控性明顯不足。”他分析認為,線下渠道之于空調行業,并非負擔,而是競爭優勢。
格力依賴充分的線下網絡布局,線下市場的優勢明顯。奧維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在國內家用空調線下市場,格力銷售額份額超過29%,位居首位;小米僅為0.26%,排名第18位。銷量份額方面,格力為26.15%,小米僅0.43%,位列第16位。
數據統計或許并不能展現全部細節。一名接近小米的業內人士解釋稱,奧維監測的主要是大型綜合商超渠道,小米主要線下銷售載體是“小米之家”,奧維無法監測到這部分的銷售數據。
“小米非常注重線下渠道的價值,但也看到行業里存在效率與成本的權衡。小米的優勢在于數字化運營和AIoT生態賦能,它的新零售模式不是追求越多網點越好,而是追求高效、智能、用戶體驗優先,低效率的增加網點只會把成本轉嫁給用戶。”這名人士繼而指出,小米將充分利用現有小米之家線下網絡,提升線下服務能力;同時自建服務體系會嚴格控制成本,通過數字化和標準化運營實現高效率。
小米線下渠道建設起步晚,網點數量少,服務體系仍有待進一步完善。“格力的大網點布局有利于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場覆蓋率,提供一站式服務,但也存在管理難度大、運營成本高等問題。”丁少將認為。
在劉步塵看來,空調企業需要線上線下 “兩條腿走路”。小米的問題是線上強、線下弱,格力是線下強、線上弱,“兩者都需要調整補強,最終做到線上線下都強才是理想狀態。”
自建工廠如何順理成章?
小米空調的另一道短板在于制造環節。長期以來,外界普遍將之視為“貼牌產品”。
“小米空調多由長虹等廠商代工,再以小米品牌在市場上銷售。”梁振鵬認為,代工模式讓小米難以完全掌握生產管理流程、經營體系、原材料采購鏈條等重要環節。
小米自建的家電工廠已在去年動工,嘗試補全短板。
2024年8月,小米智能家電工廠簽約落戶光谷,成為小米集團在全國繼汽車超級工廠、手機智能工廠后的第3座智能工廠。小米武漢智能家電工廠生產負責人黃鵬曾對外表示,今年11月實現量產后將著力推動產能爬坡。預計到2026年,武漢工廠可年產300萬臺小米空調;2030年,產值有望達100億元。
丁少將評價稱,小米在武漢自建工廠是大家電業務的重要布局,有助于提升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加強供應鏈掌控 。在成熟制造環節,代工模式初期成本低,但企業對生產控制較弱;自產模式雖能更好地把控品質和生產節奏,但前期投入大,運營效率不如代工模式高。
小米空調的戰略路徑或許已然清晰——初期代工、試水市場;規模成型后,再轉向自建產能。“先輕后重”的節奏可降低試錯成本,也避免資金過早固化于固定資產。
“如今小米空調已成為僅次于電視的第二大爆款家電產品,自建工廠可謂順理成章。自建工廠不僅能補齊生產短板,還能在輿論、品牌層面回應市場質疑。武漢工廠投產后,外界針對小米空調的代工標簽將逐漸失效。”劉步塵說。
小米的制造模式并非180度大轉彎。
一名熟悉小米的業內人士透露,小米并不會徹底拋棄代工模式,而是堅持“自研+自造+生態協同”的思路,同時靈活利用外部優質資源。“思路非常清晰,自有工廠是小米大家電提升品質、技術、效率的重要抓手,但不會簡單取代代工。”這名人士說。
性價比的故事講到最后,終究要轉向。今年2月,小米發布中央空調產品,雷軍在發布會上罕見地為它留出9分鐘的介紹時間。業內人士將之解讀為,這是小米向外界傳遞的明確信號——小米空調不止步于中低價位產品,而是要向上進發,逐步躋身高端市場。
上述業內人士分析稱,小米進入空調產業已有10年之久,初期是“鯰魚”,而今已逐漸殺入市場前三。小米的核心優勢是將互聯網思維、AIoT能力、智能體驗引入傳統家電行業,改變了大眾對于空調只是“制冷制熱”的刻板印象,“而是能不斷進化、節能優化、主動聯動全屋的智能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