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7日電 (記者孫陽)日前,2025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在重慶啟幕,600余家國內外企業集中展示3000余項前沿創新產品、技術、應用場景,呈現人工智能賦能生產生活發展的新圖景。
近期,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提出,加強智能算力互聯互通和供需匹配,創新智能算力基礎設施運營模式,鼓勵發展標準化、可擴展的算力云服務,推動智能算力供給普惠易用、經濟高效、綠色安全。
行業報告顯示,隨著人工智能產業提速,高端算力供給、國產軟硬件生態構建等領域迎來廣闊發展空間。同時,算力的易得性、通用性則成為需要破解的難題。如何讓AI算力技術架構和兼容各類應用的軟件生態體系持續擴展,成為不同主體、不同技術、不同資源高效聯通的關鍵。
據了解,重慶智博會期間,中科曙光推出了AI超集群系統,并協同20多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發布了國內首個AI計算開放架構,推進產業鏈開放跨層協作,共創智算產業“安卓模式”。新華三、浪潮等企業也積極探索以開放生態路線發展超節點,實現跨廠商協同。開放系統通過適配多品牌GPU、兼容主流軟件,為人工智能賦能多產業、多場景提供了堅實普惠的算力底座。
同時,深度融合也成為釋放“人工智能+”價值的重要路徑。據悉,制造業領域,首鋼股份冷軋公司成功落地67個數字化應用場景,其中AI場景占比達61%,實現了“數據+AI”雙輪驅動的企業運營新模式。農業領域,中國中化發布農業種植大模型iMAP,實現“耕-種-管-收”全流程智能決策,試點100萬畝農田,農事決策時間縮短75%。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凝暉表示,智能計算時代需實現“人-機-物”三元融合,這一融合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更要延伸到產業協同中。中科曙光高級副總裁李斌認為,AI計算開放架構旨在共建開放、普惠的中國智能計算產業生態,將為“人工智能+”的產業融合提供高效、可靠的算力支撐。
業內分析認為,以人工智能算力為基石,堅持自主可控與開放融合并重,并充分發揮頭部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推動算力資源互通、技術生態共享,將為“人工智能+”全面筑牢產業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