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了前一階段的快速上漲后,A股市場近期出現震蕩調整。業內機構普遍認為,這并不改變市場長期向上趨勢。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伴隨著中國資產價值重估以及科技敘事愈發鮮明,并正在得到上市公司層面的驗證,全球資本對于A股市場的關注也日益升溫。
短期調整不改長期趨勢
在經歷了8月份的強勢上漲之后,近期A股市場經歷震蕩調整。Wind統計數據顯示,從成交金額來看,自8月底創下3.2萬億元的歷史新高以來,A股日成交金額近期有所回落,下降至2.3萬億元左右。融資融券方面,截至9月5日,兩融余額為22870.55億元,近期略有回落,但仍然處于歷史高位。從各板塊的表現來看,半導體、軟件開發、小金屬、通信等前期表現較為強勢的行業近期回撤幅度較大。
業內人士則普遍認為,短期調整并不改變市場長期向上的趨勢。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對記者表示,市場在連續上攻之后出現了震蕩調整,但從中長期來看,A股趨勢并沒有改變。從市場成交量來看,近期A股日成交額基本上都維持在2萬億以上,說明投資者交投意愿較為活躍。近期兩融余額創下歷史新高,會導致一些謹慎的投資者暫時離場獲利了結。從估值和市場總體走勢來看,當前A股市場依然是比較健康的。
中信建投指出,8月下旬以來市場交易過熱,同時資金顯著集中于TMT板塊,導致交易結構集中度過高,引發了交易結構的惡化和市場風險偏好的短期下滑。目前板塊間的輪動本質是AI算力主線前期熱度過高帶來的賽道間輪動需求,其核心邏輯并未被破壞或證偽。該機構強調,A股市場長期的上漲趨勢并未改變,在指數整理期,市場有望出現一定高低切換特征。
中銀證券也認為,當前科技結構強勢的背后是市場部分資金對于AI硬件方向“結構性景氣”和“強產業趨勢”的正向積極反饋。年內市場上行趨勢并未被打破,A股市場風險偏好有望持續修復,估值中樞有望逐步抬升,年內整體上行趨勢依然穩固。中航證券也認為,當前市場交投熱情仍然維持高位,場外潛在資金充足,資本市場政策鼓勵資金進場。中期看,新舊動能轉換作為本輪經濟轉型的核心驅動仍在穩步推進之中,階段性震蕩不改中期上行趨勢。
外資看多做多中國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中國經濟基本面的韌性顯現和新舊動能轉換的加速,外資機構對于中國資產的態度也越發積極,加大對于包括A股市場在內的中國資產的配置,似乎正在成為一種共識。
已經披露完畢的上市公司半年報透露出了外資的最新動向,Wind數據顯示,截至上半年末,QFII進入1145家A股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東行列,持股市值合計為1434.64億元,較一季度增加212.90億元。對比2024年底,QFII當時進入778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東行列,持股市值合計為1170.41億元。
瑞銀全球金融市場部中國主管房東明近日表示,今年以來,投資者整體對中國投資的信心不斷增強,特別是在全球分散投資的資產配置大趨勢下,海外投資者對非美元資產、對中國資產配置的意愿逐步提高。他進一步表示,外資可以分為配置、投資型和交易型的客戶。交易型的客戶對A股市場不斷地投入,對中國的關注度持續提高。配置和投資型的客戶,存在一定的審慎情緒,關注基本面政策是不是能夠持續。當下全球降息預期疊加國內的低利率,已經為資金流入中國股市創造了很好的流動性環境。市場收益的特征也逐漸顯現,將進一步吸引各類場外資金繼續參與。優質的企業可能脫穎而出,獲得更高的估值,同時科技創新作為中國企業穿越周期的核心競爭力,仍將是未來一段時期投資中國的關注焦點。
高盛策略師團隊近日則上調了對滬深300指數的年終目標價,理由包括估值具有吸引力、高個位數趨勢利潤增長、散戶興趣強勁以及潛在的資產重新配置等。高盛指出,盡管主要指數自2022年末低點已出現顯著反彈,但中國股票相對發達市場仍顯著折價,與新興市場整體持平。全球對沖基金與主動管理基金對中國股票興趣上升但配置仍保守,顯示未來倉位仍有提升空間。
西部證券研究則顯示,2023年7月以來,主動型外資趨勢性流出A股,而今年7月下旬開始,主動型外資回流A股,成為外資做多中國的重要信號。與此同時,被動外資回流、龍虎榜外資席位凈流入創歷史新高、北向資金成交額創歷史次高,均表明外資當前對中國資產熱情高漲。從全球配置來看,外資普遍明顯低配A股,保守估計增配空間超萬億人民幣。截至2024年底,A股在MSCI全球股票指數中權重為3.4%,而A股股票在國際資金投資組合中僅占2.3%,低配1.1%,假設外資平配A股,將帶來約1.2萬億元的增量資金。
中國資產科技敘事愈發鮮明
外資看好中國資產的背后,是今年以來關于中國資產價格的科技敘事正在上市公司業績層面不斷得到驗證,以及其彰顯的中國經濟新動能加速成長、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的現實。
今年以來,由于國產大語言模型DeepSeek的橫空出世與人形機器人等引發廣泛關注,中國資產價值重估敘事和科技敘事深入人心,成為了推動本輪市場上行的關鍵力量。從上市公司層面來看,這一敘事邏輯正在得到驗證。上交所的數據顯示,以科創板為依托,滬市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產業逐步成為業績增長的“新引擎”。集成電路公司已增長至138家,覆蓋設計、制造、封測等全環節產業鏈,上半年營業收入合計2466.75億元,凈利潤合計189.4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57%。生物醫藥企業合計營收2511.09億元,凈利潤318.62億元,同比增長1%、14%。
中信建投認為,A股盈利確認拐點,步入溫和復蘇通道,但結構分化遠超總量意義,凸顯新舊動能加速切換。市場風格偏向成長,科技制造在AI周期與國產替代驅動下業績高增,成為核心引擎。科技成長與消費韌性共筑盈利新引擎,地產、能源深度出清凸顯新舊動能加速切換,科技板塊受益于全球科技產業周期上行、國內關鍵技術突破以及強有力的產業政策驅動,對整體利潤增長貢獻顯著。
中信證券研究則指出,在全球高債務資金利率、海外央行面臨被動降息壓力、中國在“反內卷”背景下長期資本回報率提升三者共振的環境下,全球資金增配中國權益和固收類資產似乎是必選項。中國的低資本成本成為了全球的資金成本洼地。這在很多行業上都會帶來優勢,比如數據中心的投建、創新藥的研發、新能源電站的投建等,有條件在未來相當長時間通過份額優勢在海外市場創造超額利潤,把份額優勢轉變成定價權,進而轉變為利潤率的長期回升,以此構建創新驅動的競爭壁壘,這是中長期可以預見的最重要的基本面線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