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國銀行業正步入一個深度調整期。在服務國家戰略、讓利實體經濟的宏觀要求下,凈息差收窄已成行業性“新常態”,過往依賴規模擴張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銀行間的業績分化與轉型壓力日益顯著。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上市銀行的中期業績報告,便成為觀察行業轉型趨勢的絕佳窗口,而華夏銀行交出的這份“期中答卷”,則尤為值得剖析。今年一季度,該行營收同比下滑超過11%,似乎正印證著行業所面臨的普遍困境。然而,中報數據卻展示出“V型”反轉:其二季度單季營收同比增長4.15%,一舉扭轉頹勢,釋放出企穩信號。
這背后并非是簡單的市場波動,它與年初該行核心管理層的變更緊密相連。今年2月,楊書劍正式出任華夏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下車伊始,一場深度內部改革拉開序幕,楊書劍提出“刀刃向內”的改革要求,號召全行“走出舒適區,開辟新征程”,直面改革創新難點、轉型發展痛點及作風建設堵點,要求將“破局思維”轉化為“破冰行動”。
可以說,這份企穩向好的成績單,既有市場環境修復的因素,也更是內部改革成效的初步體現。
業績“V”型反轉,新帥交出的首份答卷
對于年初完成管理層交接的華夏銀行而言,2025年的中期業績報告是市場檢驗其新戰略方向的首次大考??v觀這份“成績單”,盡管整體盈利依然承壓,但企穩向好的趨勢已十分明顯,尤其是在經歷了年初的業績低谷后,二季度的多項核心指標均出現了顯著修復。
從盈利數據上看,修復的軌跡清晰可見。上半年,華夏銀行實現營業收入455.22億元,同比降幅較一季度已收窄近12個百分點;實現歸母凈利潤114.7億元,同比下滑7.95%,較一季度收窄超6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單看該行第二季度實現營收273.28億元,同比增長4.15%。
這一積極轉變,首先得益于公允價值變動損失的大幅收窄。財報顯示,截止二季度末該項損失已收窄至1.86億元,僅此一項便為二季度貢獻了超過22億元的環比正向修復。對此,該行副行長楊偉在業績會上解釋稱,這得益于該行“抓住市場超調窗口,在利率高位增配高收益資產”的主動管理行為。
與此同時,非利息凈收入成為穩定盈利的另一大支柱,其中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與投資收益均實現了穩健的正增長。
作為核心業務指標,截至上半年末,華夏銀行的凈息差為1.54%,顯著高于1.42%的行業均值,這為其保留了相對充足的盈利“安全墊”。管理層表示,下半年將通過優化資產負債結構來繼續穩定息差。
值得注意的是,該行盈利能力的修復并非以犧牲資產質量為代價。報告期內,華夏銀行的風險指標保持穩健。不良貸款率為1.60%,與上年末持平,較一季度還略有下降;撥備覆蓋率156.67%,符合監管要求。
同時,雖然華夏銀行上半年總體業績仍有所承壓,但該行仍堅持中期現金分紅。楊偉表示,綜合考慮股東回報、監管要求以及公司可持續發展等因素,該行擬以2025年6月30日普通股總股本股為基數,每10股派發現金股利人民幣1.00元(含稅),合計派發現金股利人民幣15.91億元(含稅)。
這不僅是對投資者信心的維護,更從側面反映出,新管理層在堅定推動改革的同時,也牢牢守住了風險控制的“底線思維”。
提檔升級,重繪未來增長藍圖
如果說二季度的業績修復,是華夏銀行新管理層交出的第一份關于“企穩”的答卷,那么其在“五篇大文章”等戰略領域的業務布局進展,則揭示了其關于“求進”的清晰路徑。
科技金融與綠色金融,正成為這場轉型中最為強勁的“雙引擎”。中報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華夏銀行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2105億元,比上年末增長32.31%;綠色貸款余額3329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6.79%。這兩項貸款的增速,均遠超該行2.15%的總貸款增速,清晰地反映出其信貸投放的戰略性傾斜。
這背后,是一整套系統性打法的支撐:在科技金融領域,該行正完善“專業團隊、風控策略、專屬產品、生態伙伴”體系,落實對科技型企業的信貸資源配置和貸款定價優惠等多方面舉措,并已成功發行百億科技創新債券;在綠色金融領域,則通過與亞洲開發銀行合作主權貸款項目等舉措,不斷提升其在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服務中的專業能力。
在普惠、養老、數字金融領域,華夏銀行同樣展現出全面發力、深耕細作的態勢。普惠金融方面,通過單列小微企業信貸計劃、“全員做普惠”等機制,其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年化利率同比下降了52個基點。養老金融方面,其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在半年內增長超22%,并通過推出“雙賬戶”商業養老金等創新產品,滿足客群多元化需求。而數字金融方面,無論是服務“城市大腦”等智慧政務場景,還是運用產業數字金融模式賦能汽車、物流等產業鏈,都體現了其“科技驅動”的轉型決心, 上半年,該行投向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貸款余額855.11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4.44%。
而作為貫穿所有業務的底層賦能能力,該行的數字化轉型持續深化。在應用層面,該行不僅煥新升級了手機銀行和華夏財資云等客戶平臺,更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的應用。在運營層面,通過深化RPA技術的應用,已實現超過2000個在線場景的自動化,累計節約工時超35萬小時,顯著提升了運營效率。在底層支撐上,華夏銀行正全力加速新一代核心系統建設,甚至已前瞻性地開展量子科技應用研究,其構建的量子金融云平臺相關成果更被《金融電子化》雜志評為行業年度大事。
而這些宏觀的戰略布局與深厚的科技實力,最終都體現在了敏捷高效的市場行動上。以近期備受關注的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為例,華夏銀行反應迅速。在9月1日政策實施首日,該行全國952家網點和手機銀行同步上線消費貸貼息服務,成功發放了全國首批貼息消費貸款,通過手機銀行實現了“秒速到賬、自動貼息”。
總體來看,從二季度的業績修復,到“五篇大文章”等為代表的業務結構優化,再到政策落地的執行效率,華夏銀行正將新管理層的改革藍圖,一步步轉化為可量化的經營成果。在本輪銀行業深度調整的浪潮中,華夏銀行已經初步找到了穩健與進取之間的新平衡點,其“走出舒適區,開辟新征程”的道路,才剛剛翻開序章。 (來源巴倫中文網作者 | 蔡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