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董靜怡澳門報道
9月5日,高品會開館儀式暨中國(澳門)跨境電商展開幕儀式在澳門舉行。會上,Kilimall副總裁關鍵在以“數字絲路重構全球消費新圖景”為主題的圓桌對話上分享,非洲市場正悄然成為出海企業新的機遇之地。
Kilimall于2014年成立于肯尼亞內羅畢,名字源于非洲第一高峰Kilimanjaro,是中國第一家進入非洲的互聯網和電商行業的公司。
與競爭白熱化的歐美市場不同,非洲展現出獨特的吸引力:這里80%以上的商品依賴進口,移動互聯網普及率快速提升,消費欲望旺盛且儲蓄觀念薄弱,正孕育著前所未有的電商機遇。
然而,與機遇并存的是真實的困難:基礎設施薄弱、支付系統缺失、物流網絡滯后、政策環境復雜,這一切都考驗著每一位進入者的耐心與智慧。
正是在這樣充滿張力的背景下,Kilimall等早期探索者開始了他們的非洲旅程。
潛力市場
非洲擁有超過13億人口,平均年齡僅19.4歲,年輕的人口結構意味著龐大的消費潛力。據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報告顯示,目前46%的非洲人口訂閱了移動服務,到2025年這一比例將上升到50%,移動用戶增至6.13億。
智能手機普及率也在快速增長。非洲已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手機市場,手機使用量每年以65%的速度增長,擴張速度幾乎是亞洲市場的兩倍。GSMA預測,到2030年,至少88%的非洲人將擁有智能手機。
與東南亞、歐美等其他市場相比,非洲最獨特的吸引力在于其未被充分開發的市場潛力。非洲國家工業和第三產業相對薄弱,大量商品依賴進口,這為電商平臺提供了巨大商機。
“成立之初,我們發現非洲當地商超貨品種類少、價格貴,線下購物體驗差,而當時中國電商平臺發展如火如荼,于是萌生了在非洲創辦電商平臺的想法。”關鍵向記者表示。
據悉,正是看準了這一機遇,前華為員工楊濤放棄百萬年薪,于2014年在肯尼亞創立Kilimall非洲電商平臺,通過渠道創新,讓中國商人在非洲做生意更便利,也讓非洲人民享受到性價比更高的海量中國商品。
然而這片充滿潛力的市場同樣遍布荊棘。“目前在非洲確實基礎設施比較落后,老百姓沒有銀行卡,真正有銀行卡的可能不到5%,信用卡就更少。”關鍵在發言中直言不諱地指出非洲電商市場面臨的基礎挑戰,支付、物流、網絡覆蓋等基礎能力的缺失,成為橫亙在每一個進軍非洲的企業面前的現實挑戰。
面對這些系統性難題,Kilimall選擇從實際痛點切入。首要問題是支付。“非洲人沒有銀行卡,我們就創立自己的支付工具,并且接入一些通道讓他能夠買單。”關鍵表示。
其次是物流,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的派送難題。關鍵解釋道,“非洲沒有門牌號,房子也比較分散”,因此Kilimall自建海外倉,將來自中國的商品提前集運至當地,并在居民容易抵達的位置設置自提點。
據悉,Kilimall已經有了12000個“KiliShop”自提點,覆蓋了肯尼亞100%的縣城,80%的人口。在關鍵看來,這樣本土化的舉措是一個企業創業必須要做的事情。
復雜中的機會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商家正將目光投向非洲。“每天到我們公司來談出海非洲的絡繹不絕。”關鍵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這一趨勢背后有兩重推力:一是歐美市場競爭加劇、平臺政策收緊,導致部分賣家急需開拓新市場;二是非洲本身消費潛力正在釋放,“非洲現在人口增長很快,老百姓尤其是年輕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越來越強烈。”關鍵表示,而中國供應鏈的優勢恰好能與之匹配。
從品類角度看,非洲存在大量結構性機會。從Kilimall的實踐出發,關鍵建議,非洲電力短缺,因此新能源設備如太陽能燈具、小型儲能產品需求旺盛;隨著智能手機普及,藍牙耳機、充電寶等數碼配件供給明顯不足;汽車后市場同樣潛力巨大,隨著機動車保有量增長,濾清器、剎車片等易損件依賴進口;假發則是非洲女性的剛需品類,母嬰用品也因新生兒數量多而蘊藏廣闊市場。
“挑戰最大的其實是商家對非洲市場的心態,”關鍵向記者表示,“不能太著急,非洲這個市場是慢熱型。”許多從歐美轉戰非洲的賣家不適應這里的節奏——訂單量或許不如歐美大,購買力也仍在成長中,但這是一個需要“舍得投入,敢于投入,靜待花開”的市場。
關鍵總結,要在非洲構建可持續的運營護城河,必須聚焦三個核心:產品層面需切實適配本地環境與文化;物流與支付需具備抗風險能力;政策層面則要保持敏感,提前完成產品認證、遵守本地法規。
“本質上,非洲市場的復雜里藏著機會,把風險預判變成本土化能力,才能站穩腳。”關鍵向記者表示。
歸根結底,非洲市場的魅力與挑戰皆源于其復雜性。這里既有年輕人口、增長消費、移動互聯網跨越式發展帶來的巨大潛力,也有基礎設施滯后、支付物流不完善、政策多變帶來的現實困難。出海非洲的企業,不能是那些追求速成者,而是愿意沉下心理解本地市場、逐步構建本土化能力的長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