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資產贏得更多投資者青睞,美股中概股不斷刷新階段新高。
9月8日,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收漲2.12%至8110.90點,創下今年3月以來的新高,今年暴漲19.93%。
即使在近期的漲勢過后,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距離2021年2月20893.03的歷史高點仍有不少距離,未來擁有廣闊的想象空間。
可以預見的是,在中國資產大漲過后,全球資金“買入中國”的勢頭仍有望繼續,一場更深刻的全球資產重估迎面而來。
中概股為何大漲?
在中概股持續走高背后,一場價值重估正在持續深化。
渣打中國財富方案部首席投資策略師王昕杰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從外部角度來看,美國例外論收斂,之前受到美元虹吸影響的資產將得到價值重估的機會。
當美元虹吸效應發生時,疊加“美國例外論”敘事的強化,流動性被吸收回美國資產。對于非美資產,需要更高的盈利預期或者更低的估值來作為沒有投資美國資產的機會成本的補貼,這也造成非美資產的風險溢價不斷提高。
更關鍵的是,王昕杰強調,中國對于科技行業的政策扶持方向不會改變,這是新動能的方向。雖然美國科技產品供應反反復復,但國產化的決心并不會發生變化,歷史的軌跡不太會被短期因素動搖。
法國里昂商學院管理實踐教授李徽徽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這輪中國資產反彈由外因、內因和微觀三支柱相互強化。其一,美元走弱與美聯儲進入降息“前夜”,使非美資產的貼現率和風險溢價同步下行,資金回流新興市場,利好以ADR為主的中概股;其二,中國政策組合轉向“穩預期、穩現金流、穩資本回報”:監管鼓勵分紅回購,央企與大型平臺公司加大股東回報,修復了長期折價的公司治理溢價,今年迄今中國企業回購激增可見端倪;其三,龍頭盈利質地邊際改善,尤其部分出海與平臺經濟公司二季報超預期,對沖了內需疲弱,構成基本面底座。
威靈頓投資管理宏觀策略師郁嘉言認為,對所有投資者而言,中國最為重要的敘事是大多數投資者尚未充分關注到的根本性的結構性轉變。具體而言,中國發生的三個關鍵轉變可能會對中國境內外投資產生深遠影響:宏觀層面,房地產的重要性快速降低;從依賴進口到自給自足;產業政策的修正。
中國對貿易爭端的得當處理使得其在2025年上半年實現了優于預期的增長。然而,郁嘉言發現,一些投資者的情緒還沒有跟上,仍關注中國在實行多年刺激政策后進行去杠桿化所帶來的陣痛,往往忽視了結構性變化帶來的新機會,例如:新消費和服務業;人工智能、機器人和自動化的崛起;可再生能源和電氣化;高端、高附加值制造能力;生物技術創新。
這種對舊模式的偏見也意味著投資者可能會低估中國仍然積極的增長敘事,并停留在流行敘事里,例如房地產周期、貿易順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可能會影響他們對未來資產價格驅動因素的認知。
估值仍有吸引力
即使是大漲過后,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距離歷史高位仍有不少距離,目前估值仍然具有吸引力。
從歷史數據來看,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12個月前瞻市盈率為15.58倍,距離歷史平均17.68倍仍然有一定距離。王昕杰表示,僅從估值來看,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仍然具有吸引力,但不得不考慮的是,去年9月以來,短期的估值已經有所提升,后市繼續抬升需要基本面的兌現。
李徽徽分析稱,中國資產估值仍處相對洼地,MSCI China前瞻PE約為13倍,顯著低于美股,改善空間與安全邊際并存。技術面上,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已創3月以來新高并放量上沖,強化了趨勢信號。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基金經理楊德龍對記者表示,9月份美聯儲降息概率大幅提升,最近美國公布的非農就業數據遠低于預期,這意味著美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或比預期嚴重。通脹風險可控,就業市場降溫,為美聯儲降息打下基礎。9月降息25個基點的概率較大,而且也不排除降息50個基點的可能,今年年底利率有望降到“三字頭”。
美聯儲降息后可能會有更多央行跟隨,中國央行也可能進行降息,楊德龍認為,這有助于支撐當前中國資產的良好勢頭。美聯儲降息對市場的影響整體偏正面,但市場最終走勢由多種因素共同決定,降息只是其中之一。
短期來看,李徽徽判斷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或進入“臺階式上移+高波動”階段:在美元偏弱與第一次降息落地的背景下,仍有沖擊8500至9000點的概率,但回撤將更頻繁,主要由于期權平倉與事件擾動。中期能否走出第二段行情的關鍵不在于資金面,而在于基本面、宏觀和微觀層面。利差層面,關注美聯儲降息節奏與美元路徑;利得層面,關注龍頭企業盈利的可持續性,包括平臺、電商出海、AI應用兌現等;制度層面,關注分紅回購與資本市場改革的“長流水”,而非一次性沖擊。
MSCI China前瞻PE約為13倍,與美股的溢價/折價結構仍支持“均值回歸型上漲”,但李徽徽提醒,要警惕外部政策不確定性,比如關稅、投資限制、跨境電商監管等帶來的估值上限。
“買入中國”趨勢繼續
在中國資產大漲過后,全球資金“買入中國”的勢頭仍有望繼續。
李徽徽繼續看好中國股票相關資產,預計會出現結構性趨勢上行,而非短期反彈的曲線,主要驅動來自三點且仍在增強:其一,美元中長期走弱+美聯儲進入降息通道觸發全球資金再配置,中國權重回升,資金來源端的“水位”抬高;其二,股東回報機制正在制度化,治理折價修復并壓低權益風險溢價;其三,上市公司盈利韌性持續提高,企業基本面持續改善。
在中國資產再次成為全球市場焦點背后,“美國例外論”敘事收斂;經過幾次政策刺激的蓄能,中國股票市場參與率隨著經濟增長的持續向好而提升;在新質生產力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投資者正在向中國新經濟的支柱產業進行配置。
王昕杰預計,未來仍將有更多的催化劑進一步提升中國資產的價值,目前海外資金配置中國的比例仍然較低,未來買入中國的趨勢也將持續。隨著“美國例外論”的敘事繼續收斂,全球投資者對中國資產配置的共識增加;過度儲蓄可能發生潛在變化。
未來哪些領域有更多機會?李徽徽看好多條可落地主線:高自由現金流的平臺經濟(電商、廣告/內容、在線旅行),由于現金回報紀律疊加全球營收占比高,能持續壓縮風險溢價;AI應用與工具層(營銷自動化、AIGC生產力、開發者工具),由于輕資產、快迭代、與廣告電商強耦合,具現金化路徑;智能電動車及其智能化供應鏈:海外滲透與單車價值量上行,業績彈性大。
王昕杰青睞整體中國資產,相對更偏好境外中國資產。隨著美元虹吸效應弱化,以及“美國例外論”的收斂,部分流動性自然而然會尋找其他地區資產進行配置,這也會造成非美資產的吸引力上升。
港股可能會成為資金“寵兒”。王昕杰認為,在低利率、低增長的環境下,港股提供相對確定的收入來源,包括分紅收入的確定性和成長性所包含的未來收入的確定性。從分紅角度,相對于類似標的,港股公司的分紅率更高,2023年以來已經提供相對穩定的收入。今年以來,隨著人工智能,特別是下游軟件端的發力,創新藥板塊的海外授權大增,以及潛在的出海潛能,港股市場的成長確定性更高。
另一方面,境內股票相對于境外中國資產更容易受到政策方面的提振。近期,諸如消費貸款貼息、反內卷以及多項提振內需的政策頻出,疊加海外市場波動下降,王昕杰預計境內股票將繼續走出“慢牛”姿態。在A股港股溢價層面,A股的估值回歸到了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在未來基本面回歸以及內需提振下,A股有足夠的空間迎頭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