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孫璐璐
自8月下旬起,國際金價一路高歌上揚,今年以來漲幅已逼近40%。全球央行持續購金、國際局勢復雜多變加劇資金避險需求等,都是近年來推動金價持續攀升的重要因素。但8月底以來此輪金價重拾跳漲,與市場集中“搶跑”交易美聯儲9月降息、多國長債利率受財政可持續性挑戰出現明顯上升有關;前者是脈沖式影響,后者則更可能成為助推黃金未來中長期保持較高投資吸引力的新力量。
8月以來,法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不斷上漲,目前已升至歐元區較高水平,超過希臘、西班牙,與意大利10年期國債收益率水平接近,其誘因是政府削減財政赤字困難重重,加劇了投資者對法國財政可持續性的擔憂。無獨有偶,上周英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也因投資者拋售一度升至27年來高位,并帶動包括美國在內的多國長債收益率明顯上漲,拋債的導火索同樣是投資者對英國政府財政狀況和經濟前景的擔憂。
英法面臨的長債利率上行壓力并非個例,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也出現類似情況。投資者拋售部分國債轉投黃金,使得債券收益率上升與金價上漲同時出現,其背后反映的是由于疫情以來多國大肆實施財政擴張,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出于對政府債務風險的擔憂,選擇將黃金添加到投資組合中以分散風險。雖然黃金和發達國家的國債在傳統上都被視為避險資產,但當國債遭遇財政可持續性的質疑時,黃金作為超越政府主權和信用背書的一類資產,其安全性更勝一籌。
黃金牛市已持續近三年時間,國際金價在震蕩中不斷刷新歷史新高,目前看仍有上漲空間。除了全球央行繼續增持黃金、世界局勢不確定性持續等“傳統”利多因素保持穩定外,今年以來多國長期國債遭遇投資者拋售,也成為助推金價上揚的新動力,賣債買金的趨勢雖尚不成主流,但這種新情況興起的本身,也說明一些發達經濟體所面臨的財政困局日益凸顯,這將在未來幾年對全球資本及金融資產定價產生深遠影響,避險資產的定義和范圍或面臨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