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 2025年9月12日星期五丨
NO.1 我國科研人員開發可用于癌癥免疫治療的“納米標記機器人”
據新華社報道,近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韓碩研究團隊將化學生物學研究中的鄰近標記技術應用于疾病治療,通過構建一種深紅光或超聲波響應的工程化納米酶,成功開發出可對癌細胞精準識別的“納米標記機器人”。目前,該研究在實驗小鼠腫瘤模型和體外臨床腫瘤樣本中均取得良好療效。
點評:在癌癥的免疫治療中,體內免疫細胞需接受足夠強和足夠多的信號,才能對癌細胞發起攻擊。但狡猾的癌細胞善于偽裝,表面的天然信號非常稀疏。該研究有望為開發更智能、更高效的下一代免疫療法開辟全新的道路
NO.2 支付寶推出國內首個AI付
據科創板日報消息,支付寶在“2025 Inclusion·外灘大會”上宣布推出國內首個“AI付”,打通智能體內下單與支付全鏈路。
點評:面向AI時代,支付模式正在進步,此次支付寶面向智能體提供支付服務,用戶可用說話的方式完成下單并支付,這也是行業首次打通智能體內的下單與支付全鏈路,實現無縫的AI服務體驗。
NO.3 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目前AI模型難以真正驅動機器人做事
據科創板日報消息,9月11日,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在宇樹科技宣布IPO計劃后首次公開現身,參與“2025 Inclusion·外灘大會”。會上,王興興談到,目前數據和模型都是機器人的難點,比如機器人的優質數據如何采集,如何真正提高對數據的利用率。目前AI模型本身的能力也還不太夠,沒辦法讓機器人真正用起來,比如AI模型難以很好地控制靈巧手。王興興還提到,讓AI干活整個領域目前都是荒漠,只是長了幾棵小草,正處于爆發式增長的前夜。
點評:數據與模型的雙重瓶頸是當前機器人行業的發展痛點。優質數據匱乏且利用率低,AI模型又尚未突破精密控制的難關,導致靈巧手等關鍵部件難以實用化。這既揭示了機器人從“演示驚艷”到“落地可用”之間存在鴻溝,也提醒業界需回歸技術本質,在數據積累與算法突破上持續攻堅。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