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央行儲備格局將迎來里程碑式巨變!
近日,資管機構Crescat Capital宏觀策略師塔維·科斯塔在社交媒體發布的一組數據引起熱議。數據顯示,除美聯儲外,全球央行儲備中黃金占比自1996 年以來首次超越美國國債。這宣告了黃金正式登頂全球央行儲備資產。
9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8月官方儲備資產數據。數據顯示,我國央行已連續第10個月增持黃金,8月末黃金儲報7402萬盎司(約2302.28噸),環比增加6萬盎司(約1.86噸);截至8月末,我國持有黃金儲備余額環比增加98.58億美元至2538.43億美元,黃金儲備余額占同期外匯儲備余額的比重環比上升0.23個百分點至7.64%,刷新歷史新高。
今年六月,世界黃金協會發布的《2025年全球央行黃金儲備調查》(CBGR)顯示,超過九成(95%)的受訪央行認為,未來12個月內全球央行將繼續增持黃金。這一比例創下自2019年首次針對該問題進行調查以來的最高紀錄,較2024年的調查結果上升了17個百分點。
該調查還發現,近43%的央行計劃在未來一年內增加自身黃金儲備。即便金價屢創新高,且全球央行已連續15年凈購入金,各央行依然對黃金青睞有加。世界黃金協會全球央行兼亞太區負責人樊少凱直言:這很好地反映出當前全球的金融與地緣政治環境的特點。在充滿不確定性與動蕩局面的當今世界,黃金依然是一項戰略性資產。利率、通脹與不穩定局勢等問題令全球央行憂心忡忡,這些都是促使其選擇增儲黃金來抵御風險的原因。
黃金與美債儲備變化實際上是國際政治動蕩與地緣風險加劇的具象投射。
9月11日,長江證券于博團隊發布研報稱,三大因素重塑央行資產配置邏輯:首先,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裂痕加深,美歐日英凍結俄羅斯儲備資產事件,強烈沖擊全球信用體系,俄羅斯率先加速囤金,此事成為各國央行購金的直接誘因。
其次,美國自身債務高企透支了美元信用。截至2024年年底,美國聯邦政府債務規模占GDP的比重達124.3%,單位新增債務對應的GDP值趨勢性下滑。在技術進步尚無法有效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改善經濟產出的背景下,美國償債能力受限,只能通過“債滾債”、印鈔稀釋債務等方式短暫緩和債務壓力,但這些做法都是以透支美國主權信用為代價。因此,對于其他國家而言,最好的選擇就是減持美元資產,購置更為安全、且抗通脹的黃金。
第三,全球秩序面臨重構也推動央行購金以規避政治風險。具體來看,美國政治極化一方面導致美國政策不確定性上升,削弱了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穩定性基礎。另一方面也導致美國對外政策的工具化傾向,這促使各國央行,尤其是新興市場國家,傾向于通過增持黃金來對沖美元體系可能出現的結構性風險。而在新興經濟體追趕發達經濟體過程中,有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風險。因此,新興經濟體出于發展、安全等因素考慮,多會選擇減持美元資產、增持黃金。
此外,當前各國央行黃金儲備策略正發生結構性轉變。上述世界黃金協會發布的調查顯示,59% 的央行選擇將黃金存放國內,較 2024 年提升18 個百分點;73% 的央行預計未來五年美元儲備份額下降,而歐元、人民幣及黃金占比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