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貝達藥業宣布,擬發行H股并申請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
對于港股上市原因,貝達藥業的公告僅表述為“為進一步提升公司資本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深入推進公司國際化進程”。
對于貝達藥業的港股上市計劃,9月11日,界面新聞記者致電該公司,但電話未獲接通。同日,界面新聞記者向企業信披郵箱發送了采訪提綱,截至發稿時,尚未獲得回復。
在公告中,貝達藥業還表示,關于本次發行上市的具體細節尚未最終確定;本次發行上市尚需提交公司股東大會審議等環節,最終能否實施具有不確定性。
9月11日,貝達藥業開盤后一度跌超7%。不過,受海外消息影響——美國打算限制來自中國的在研藥物與臨床數據,創新藥概念股在9月11日集體走弱。
截至9月12日午市收盤,貝達藥業報69.56元/股,跌0.63%,最新總市值為292.66億元。
這也不是貝達藥業第一次公開其港股上市計劃。早在眼下的公告前,2021年2月,貝達藥業就曾向香港聯交所遞交過發行上市的申請。后來,該公司又在2021年12月重新向香港聯交所遞交了發行上市申請。
貝達藥業是國內“創新藥第一股”,該公司成立于2003年,2016年在深交所掛牌上市。企業旗下的鹽酸??颂婺幔ㄉ唐访簞P美納)是中國第一個自主創新的小分子靶向抗癌新藥。
然而,發展至今,若是不提“創新藥第一股”,貝達藥業的創新藥企標簽恐怕要被遺忘。在一眾后起之秀中,也無論創新藥的風口如何變幻,貝達藥業的至今都只有EGFR-TKI、ALK-TKI以及CDK4/6(三類腫瘤藥),多少有點后繼乏力。
在癌癥治療領域,非小細胞肺癌是大適應癥,意味著廣闊的用藥需求和商業價值。據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今年2月發布的數據,2022年全球新發肺癌總量達248萬例。按照非小細胞肺癌占比八成估算,當年的全球新發非小細胞肺癌病例會在190萬例以上。
在諸多驅動因素中,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growth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是非小細胞肺癌最常見的驅動基因——大約50%的亞洲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以及15%的白種人患者,都存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域的激活突變。
也就是,該疾病領域內,每兩個亞洲人患者中,就可能有一個突變患者。于是,作為EGFR驅動基因的靶向藥物,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成為了該領域的“大藥”。
貝達藥業的鹽酸埃克替尼(商品名:凱美納)便是前述賽道內的代表選手。基于產品的先發優勢,??颂婺嵩谶^去創造過非常輝煌的銷售記錄。
2011年6月,鹽酸埃克替尼獲批上市。2016年、2017年,??颂婺岬匿N售額連續兩年突破10億元;2019年,凱美納的年銷售額突破15億元。但是,在大蛋糕的誘惑下,布局前述領域的公司不會只有貝達藥業一家。隨著藥物的發展革新,EGFR TKI藥物已進化至第三代,競爭程度進一步增加。
據開源證券,截至2024年11月,國內已獲批的第三代EGFR TKI就有6 款,其中5款為國產自研新藥。除了阿斯利康的奧希替尼,另有江蘇豪森的阿美替尼、艾力斯的伏美替尼、貝達藥業的貝福替尼、倍而達藥業的瑞齊替尼、南京圣和的瑞厄替尼。
在競爭者云云的局面里,貝達藥業想要創造業績增量的難度會增大。從公開的財務狀況來看,貝達藥業的壓力也不小。業績面上,從營收規模來看,貝達藥業雖然算不上第一梯隊,但整體增長穩定??梢坏┛蠢麧?,該企業的盈利能力就不夠看了。
2019年-2024年之間,貝達藥業的營收大約從15億元漲至28億元,扣非凈利潤最好的時候是4億元,但最差的時候只有3000萬元。在今年上半年,貝達藥業實現營業收入17.31億元,同比增長15.37%;但扣非凈利潤僅有1.91億元,同比下降11.91%。
作為對比,賣三代EGFR TKI產品的公司,業績都獲得了增長。其中,持有伏美替尼的艾力斯在上半年實現營收23.74億元,同比增長50.57%;扣非凈利潤9.05億元,同比增長39.92%;持有阿美替尼的翰森制藥今年上半年創收約74.34億元,同比增長約14.3%,其中約58億元是貨品銷售收入;期內盈利約31.35億元,同比增長約15%。
從產品來看,貝達藥業的埃克替尼是一代EGFR TKI產品,已經不是最新的藥物,它在和三代EGFR TKI藥物競爭中也難有優勢。而若是論及自家的三代EGFR TKI藥物,貝達藥業的處境就令人唏噓。
作為一代國產藥物領跑者,貝達藥業先是和倍而達藥業創始人張曉東,也就是曾經的貝達藥業的創始人張曉東,因為第三代EGFR-TKI藥物鬧到公堂;后在從益方生物引進第三代EGFR-TKI之后,又被益方生物信披欠債不還。
據益方生物今年6月回復上交所問詢函時披露的信息,貝達藥業拖欠其肺癌1類創新藥貝福替尼的里程碑款項1.8億元,益方生物通過郵件、電話、線下拜訪等方式與貝達藥業多次溝通,但截至回復時,欠款仍未到賬。
并且,貝達藥業和益方生物合作的第三代EGFR-TKI抑制劑貝福替尼的獲批時間是2023年5月。此前,阿斯利康的奧希替尼、豪森藥業的阿美替尼及艾力斯的伏美替尼已經獲批,貝福替尼已然毫無先發優勢。這樣的結果便是,在現有的EGFR-TK領域,貝達藥業早已不在第一梯隊。
除了EGFR-TKI,貝達藥業還擁有ALK-TKI和CDK4/6這兩類抗腫瘤藥物。但在規模上,ALK陽性僅占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3%–7%,大概僅有EGFR突變人數兩成。也就是,ALK-TKI產品屬性為“小而美”,它顯然無法成為貝達藥業在掉隊時刻力挽狂瀾的主力。
而CDK4/6類藥物的強勢領域在乳腺癌,并非貝達藥業崛起的肺癌領域。并且,CDK4/6在國內也是紅海一片,貝達藥業的突圍難度不低。除此之外,貝達藥業商業化較為成熟的產品就只有生物類似藥,在集采欲來的趨勢下,也難言潛力非凡。
從海外商業化角度觀測,去年12月,貝達藥業的鹽酸恩沙替尼于美國獲批上市,可用于治療ALK突變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而后在今年8月底,貝達藥業公告該產品開出了首張處方。雖然這代表了產品正式的商業化落地,但照此速度,該產品估計難言大幅放量。
另一方面,貝達藥業也面臨著一定的資金壓力。
截至今年上半年末,貝達藥業流動資產為13.59億元,但其流動負債是17.57億元。同一時期, 貝達藥業的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為5.27億元。但該企業的營業總成本為14.94億元,其中的銷售、管理、研發費用為5.94億元、2.61億元、2.55億元。
9月11日,眾和昆侖(北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柏文喜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貝達藥業此次計劃H股上市有利于深入推進公司國際化進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更廣泛的國際投資者基礎,赴港上市有助于提升其在全球資本市場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柏文喜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通過H股發行,貝達可引入更多境外資金,支持其新藥研發、臨床試驗及海外市場拓展,也可用于償還債務、補充流動資金或支持重大研發項目,有助于改善公司財務結構,增強抗風險能力,不過企業仍需妥善應對估值、監管與資金管理等方面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