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星期二),今日報刊頭條主要內容精華如下:
中國證券報 證監局出手!公司收警示函
1月20日晚,杭州園林(300649)發布公告稱,因現場檢查中發現公司存在個別工程項目收入調整不及時等違規問題,公司近日收到浙江證監局出具的《關于對杭州園林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及相關人員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決定》。
第一天 真金白銀!這些產品受歡迎
“我倆各買了一部2400多元的小米手機,每部手機優惠了300多將近400元。”1月20日上午,在北京太陽宮凱德MALL的小米門店選購產品的蘇先生告訴記者。
“蛇金”火爆!金價 還要漲?
近日,金價受到關注。截至1月20日收盤,滬金主連報639.80元/克,該合約2025年以來累計上漲3.75%,并在1月17日創下歷史新高。此外,央行連續兩個月擴大黃金儲備,引發市場關注。
萬科最新公告:“21萬科02”周三支付利息
1月20日晚間,萬科公告稱,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面向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住房租賃專項公司債券(第一期)(品種二)(債券簡稱為“21萬科02”)將于2025年1月22日(本周三)支付自2024年1月22日至2025年1月21日期間的利息。
上海證券報 消費市場掀起“煥新”潮 政策助力激活“主引擎”
春節將至,各地節日氛圍日益濃厚,消費市場活力涌動。各地陸續出臺了手機、平板等購新補貼的實施細則,家電行業以舊換新政策擴圍實施,耐用消費品消費潛力進一步激發。春節假期的旅游市場也有望繼續增長,服務消費增長的空間加快釋放。消費作為經濟增長“主引擎”作用將進一步發揮。
上海市國資委:加快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和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雙收官”之年。作為國資重鎮,上海在1月20日召開2025年上海市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暨黨建工作會議,謀劃部署2025年國資國企重點工作。上海證券報記者從會上獲悉,2025年,上海將加快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深化戰略性重組專業化整合。
經濟景氣度上升 兩個期限LPR連續3個月“按兵不動”
在政策利率持穩、銀行凈息差承壓、經濟景氣度上升等綜合因素影響下,2025年1月兩個期限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維持不變。分析人士判斷,下一階段LPR的變動,將在穩增長、穩匯率、穩息差等多重目標中尋求平衡。
開年險資調研忙 重點關注銀行、科技板塊
進入2025年,險資機構調研動作頻頻,積極尋找投資機會。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月20日,約50家險資機構赴近百家上市公司調研,合計調研次數超160次。壽險公司資金量大、配置需求多,一直是參與調研的主力軍。在參與調研的險資機構中,壽險公司占比超一半,包括中國人壽、中郵人壽、前海人壽、工銀安盛人壽、友邦人壽等。此外,積極參與調研的還有養老險公司。其中,平安養老調研數量居首,共調研25家上市公司;此外,太平養老、長江養老、國壽養老分別調研12家、11家和10家上市公司。
證券時報 兩部門:建立公共數據資源授權運營價格形成機制
1月2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印發《關于建立公共數據資源授權運營價格形成機制的通知》,建立公共數據資源授權運營價格形成機制,促進公共數據資源合規高效流通使用。
走出“拿著錘子找釘子”怪圈 車企爭相入局人形機器人賽道
眼下,汽車行業正掀起一場“跨界造機器人”的浪潮,小鵬的“Iron艾倫”、廣汽集團的“GoMate”等人形機器人紛紛在2024年年底亮相在公眾面前。除此之外,特斯拉、北汽、上汽、豐田、奇瑞、小米等車企也紛紛通過投資或自研的形式布局人形機器人賽道。一時之間,人形機器人業務有成為車企 “新戰場”的態勢。
中注協:禁止以或有收費方式提供審計服務
近日,為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對注冊會計師誠信執業和獨立性的更高要求,進一步提升審計質量,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以下簡稱“中注協”)起草《中國注冊會計師獨立性準則第1號——財務報表審計和審閱業務對獨立性的要求》(以下簡稱《獨立性準則》),經財政部批準印發。《獨立性準則》明確禁止以或有收費方式提供審計服務,避免損害審計獨立性。
北京創新租房提取業務 住房公積金可直付房租
1月20日,北京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以下簡稱“公積金中心”)發布《關于開展提取住房公積金直付房租業務試點工作的通知》。公積金中心創新租房提取業務,與試點住房出租機構合作開展“提取住房公積金直付房租”(以下簡稱“直付房租”)業務,進一步加大對住房公積金繳存人租賃住房支持力度。
證券日報 兩部門連發三份文件 規范公共數據資源授權運營相關活動
1月2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聯合對外發布《公共數據資源登記管理暫行辦法》《公共數據資源授權運營實施規范(試行)》《關于建立公共數據資源授權運營價格形成機制的通知》(以下分別簡稱《管理辦法》《實施規范》《通知》)。
2025年首期LPR出爐 1年期和5年期以上利率均維持不變
業界普遍認為,1月份LPR“按兵不動”符合預期。截至目前,LPR已經連續3個月維持不變。
規范中介機構收費行為 促進投行高質量執業
近日,《國務院關于規范中介機構為公司公開發行股票提供服務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正式發布。
科創綜指及其價格指數“上新” 12家基金公司已上報相關ETF
1月20日,上證科創板綜合指數(以下簡稱“科創綜指”)及其價格指數上證科創板綜合價格指數正式發布。據了解,科創綜指從科創板中選取符合條件的全部上市公司證券作為樣本,定位于反映科創板市場整體表現的綜合指數。作為科創板的重要核心指數,科創綜指與現有科創寬基指數各有側重、互為補充,從不同角度表征科創板運行情況。
人民日報 國際人士看好中國經濟——“繼續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信心和動力”
中國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數據顯示,在外部壓力增大、內部困難增多的條件下,2024年中國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首次突破130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5.0%,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國際人士認為,中國經濟頂住壓力,順利實現增長目標,展現出強大韌性和發展潛力。高質量發展的中國將不斷積聚經濟新動能、提供合作新機遇,為世界經濟前行注入確定性力量,為全球發展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這個冰雪季 出游人次有望達5.2億
中國旅游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冰雪旅游發展報告(2025)顯示,2023—2024冰雪季我國冰雪休閑旅游人次4.3億,冰雪休閑旅游收入5247億元。2024—2025冰雪季我國冰雪休閑旅游人次有望達5.2億,旅游收入有望超過6300億元。
經濟日報 我國外匯市場韌性不斷增強
2025年全國外匯管理工作會議提到要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外匯管理政策。李斌表示,2025年國家外匯局將更好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構建“更加便利、更加開放、更加安全”的外匯管理體制機制,在復雜環境下堅持改革開放,在改革開放中防控好金融風險,更好支持穩外貿、穩外資,助力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重點做好出臺更多外匯便利化政策、推進外商直接投資外匯管理改革、加力推進外匯領域開放、著力提升開放條件下的監管能力和風險防控水平四方面工作。
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文章稱,農民錢袋子能否鼓起來,關系農村發展穩定,關系激活農村消費、擴大內需,更關系共同富裕目標實現。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要聚集更多要素、開拓更多產業形態、要積極適應和調整農村人口產業轉移方向。農村地區還有一些低收入人口,增收能力較弱,抗風險能力不強。要更多依靠幫扶機制和政策支持,拓寬公益性崗位,增加幫扶車間,鼓勵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幫扶。同時,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擴大保險補貼覆蓋范圍,在降低返貧風險的基礎上逐步增強他們的抗風險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改善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21世紀經濟報道 證監會“升級”募集資金規范 延期使用、超募資金用途等迎新要求
日前,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監管規則(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則》)并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標志著系統性募集資金新規范的到來。記者了解到,《規則》是在2012年首發、2022年修訂的《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2號——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管要求》(以下簡稱《2號指引》)基礎上發展而來,在規范性文件內部體系中由監管指引層級提升至基礎規則層級。具體內容方面,此次修訂修改條文12條,新增10條,歸并1條,刪除1條。
黃金股春風已至?赤峰黃金2024年凈利同比預增超115%
赤峰黃金也曾在公告中提示風險稱,黃金價格波動或對本公司收益及盈利能力造成影響,并且該影響可能持續。倘黃金價格下跌至接近或低于公司生產黃金的成本,公司或會面臨虧損,倘黃金價格于任何持續期間維持在該等水平,公司的收入及利潤可能會受到重大不利影響。
第一財經 2024年“三農”成績單發布 今年千方百計拓展農民增收渠道
1月20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發布了上述數據。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興旺表示,2024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內外部環境和較為嚴重的自然災害,農業農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糧食生產邁上新臺階,農民收入穩步增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國資創投基金密集落地 當好長期資本、耐心資本
國資創投基金正在密集落地。1月18日,中國國新聯合部分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在北京共同舉行國新創投基金合作簽約儀式。國新創投基金首期規模為100億元,后續還將啟動杭州、湖南、西安等一批子基金。
經濟參考報 新基金發行迎“開門紅” 多只產品提前結募
進入2025年,新基金發行市場迎來“開門紅”。數據顯示,以基金成立日作為統計標準(下同),截至1月20日記者發稿時,1月新成立基金超50只,合計發行規模近400億元,還有90多只新基金仍在發行中。此外,1月以來已有近20只基金宣布提前結束募集,還有部分產品因認購火熱而啟動比例配售。
機構開年調研 緊盯銀行“負債端成本”
在凈息差觸及歷史低點的背景下,2025年銀行負債端或為穩息差重要抓手。記者梳理上市公司公告發現,1月以來,已有10多家上市銀行接受機構調研,調研中銀行“負債端成本”頗受機構關注。有市場研究機構表示,隨著政策利好加速釋放,銀行負債成本有望迎來改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