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記者施詩天津報道
發表《天津宣言》,制定上合組織未來10年發展戰略,做出成立上合組織開發銀行的政治決定,設立六個務實合作平臺,發表關于促進能源可持續發展、綠色產業、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合作5份聲明,發表關于支持多邊貿易體制的聲明,推動上合組織改革實現新的突破......海河之濱,2025年上海合作組織(上合組織)天津峰會成果豐碩。
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面臨貿易摩擦、地緣政治、戰略競爭多重挑戰。在此背景下,作為世界上幅員最廣、人口最多的區域合作組織,上合組織的發展備受關注。
上海合作組織前秘書長弗拉基米爾·諾羅夫在接受南方財經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天津宣言》的發表將對上合組織成員國產生直接且深遠的影響。上合組織的未來前景十分光明,并已深度融入多極化世界的架構之中。
他強調,隨著各成員國進一步系統化推進可持續發展議程,上合組織將進一步鞏固其作為歐亞地區負責任增長中心的地位。
諾羅夫曾于2006年6月至2010年12月、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兩次出任烏茲別克斯坦外交部長,并于2019年至2021年擔任上海合作組織第六任秘書長,也是首位來自烏茲別克斯坦的秘書長。他是上合組織發展與壯大的見證者與參與者。在其任職期間,上合組織啟動了第二次擴員進程。
諾羅夫表示,在上合組織框架內,新的合作機遇不斷涌現,包括太陽能與水電合作項目、數字技術交流,以及借助國際南北走廊和東西走廊拓展交通互聯互通。這一切不僅將增強區域經濟潛力,還將為實現更加可持續的發展奠定基礎,惠及子孫后代。
下一步,諾羅夫認為,通過上合組織框架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度對接,成員國不僅能夠實現資源互補、經濟共贏,還將為區域和平、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同時為下一代的福祉和長遠發展創造條件。而中國在減貧、科技創新、能源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經驗和實踐模式。
繼續推動可持續發展工作
南方財經:2025年是“上海合作組織可持續發展年”。那么各成員國在哪些領域,能夠通過深化合作推動可持續發展?
弗拉基米爾·諾羅夫:上合組織成員國將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工作賦予“系統性”,并通過阿斯塔納峰會確認了這一議程,同時將2025年確定為“上海合作組織可持續發展年”。上合組織延續了務實、成果導向的合作之路,既契合“上海精神”,也契合各成員國的發展戰略。
首先,“綠色經濟”合作的深化體現在具體的部長級對話和制度性文件中。今年7月3日,在天津舉行的第六次上合組織成員國環境部長會議上,各方簽署了《第六次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環境部長會聯合聲明》,并通過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關于加強可持續發展合作的倡議》。
2025年6月26日,在寧波舉行的上合組織成員國能源部長會議上,各方通過了《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關于能源可持續發展的聲明》草案,商定繼續就《<上合組織成員國2030年前能源合作發展戰略> 落實路線圖》草案進行磋商。
本著務實的政策導向,2025年4月,天津舉辦了上合組織可持續發展產業合作大會,會上簽署了18個項目,總額約50億元人民幣。更早之前,2024年上合峰會環境部長會議批準了《上合組織成員國解決環境問題的聯合方法》《落實<上合組織“綠色之帶”綱要> 2024-2026年聯合行動計劃》《 <上合組織成員國環保合作構想> 2025-2027年落實措施計劃》。這一切表明,生態理念在這里被轉化為可落地的實踐、技術與投資,而非僅僅停留在宣言層面。
除了這些倡議,數字經濟正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加速器”之一。2025年,上合組織數字經濟論壇在天津舉行,各成員國同意擴大在數據流通、數字基礎設施、人工智能解決方案以及智慧城市領域的合作。新的合作項目協議也在會上達成,包括跨境電商領域,助力中小型企業更易進入市場,并降低交易成本。
我們還看到了明顯的增長勢頭:今年前7個月,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對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進出口532.6億元,同比增長26.1%;2024年,中國自其他成員國跨境電商進口同比增長34%,這都是本組織在數字經濟發展與物流融合的生動例證。
需要強調的是,沒有互聯互通,可持續發展便無從談起。在這方面,上合組織正在穩步推進“硬件”和“軟件”兩類基礎設施項目。中吉烏鐵路建設將為東西經濟走廊注入新動力,為該地區開辟更短、更經濟的運輸路線。同時,各方還同意采取措施,增加直航、升級邊境口岸、簡化簽證程序,換言之,就是要打通物流和商業往來的“瓶頸”。所有這些共同構建了堅實的框架,以促進貿易多元化,增強供應鏈韌性,并最終提高人民的收入。
“上合組織可持續發展年”絕非一次性的口號,而是通過多邊機制以及跨部門、跨區域項目凝聚的合力。它能夠增進互信,提高規則的可預期性,并推動最佳實踐的交流,從綠色金融到數字素養和數據標準化。這種路徑體現了決策的前瞻性:上合組織成員國不僅在目標上達成共識,還積極打造了實現這些目標的實用工具,將區域議程融入全球可持續與包容性發展的趨勢之中。
我堅信,持續落實已達成的協議,無論是在生態、數字化還是互聯互通領域,都將使上合組織進一步鞏固其作為歐亞地區負責任增長中心的地位,始終將人民福祉置于優先位置,注重利益平衡,尊重國家主權。這些正是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新合作機遇不斷涌現
南方財經:《天津宣言》是本次峰會的一份關鍵成果文件,你期待它為上海合作組織的未來提供哪些具體指引?
弗拉基米爾·諾羅夫:在我看來,《天津宣言》應當成為一份綱領性文件——不僅僅是又一份宣言,更是未來數年全面合作的清晰標桿,應當在可持續金融、工業現代化、糧食和能源安全等若干優先領域制定具體的行動指引。重要的是,宣言能夠把各國領導人的政治意愿同各相關主管部門及專家平臺的務實工作結合起來,將共識轉化為協調一致的行動體系。
金融層面尤為值得強調。關于設立上合組織開發銀行,早已在政府間層面展開討論。這并非是對現有機制的替代,而是一種有益補充,將為本組織的項目注入可持續融資。目前,上合組織銀行聯合體已支持超過500余個項目,總額超200億美元;未來,上合組織開發銀行將進一步拓展融資空間,并提升穩定性。
毫無疑問,《天津宣言》的發表將對上合組織成員國產生直接且深遠的影響,包括烏茲別克斯坦在內。該文件在綠色經濟、能源可持續性、數字化轉型以及交通物流走廊建設等多個領域設定了標桿。對烏茲別克斯坦而言,這尤其重要,因為本國正積極推進“綠色烏茲別克斯坦”國家戰略,以及到2030年將可再生能源比重提升至30%的計劃。
在上合組織框架內,新的合作機遇不斷涌現,包括太陽能與水電合作項目、數字技術交流,以及借助國際南北走廊和東西走廊拓展交通互聯互通。這一切不僅將增強區域經濟潛力,還將為實現更加可持續的發展奠定基礎,惠及子孫后代。
正因如此,《天津宣言》應當既是戰略燈塔,體現“上海精神”與尊重主權,也是務實的工具,賦予本組織能力,將政治決策落到實處。正是這種愿景與執行的結合,將使上合組織不斷鞏固其作用,成為歐亞地區可靠的增長與穩定中心。
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對接
南方財經:你如何看待上合組織的發展前景?上合組織如何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進一步對接并深化務實合作?
弗拉基米爾·諾羅夫:上合組織的未來前景十分光明,并已深度融入多極化世界的架構之中。近期成果表明,本組織的發展方向始終聚焦三大核心:一是加強地區穩定,二是擴大經貿伙伴關系,三是深化人文紐帶。目前,上合組織匯聚了全球約42%的人口,貢獻了全球23%以上的GDP。
在對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協同效應不斷顯現,兩大平臺均秉持相互尊重、協商共議、互利共贏的原則。這種協同主要體現在三個關鍵領域:首先是數字化轉型。早在2019年,《上合組織成員國關于數字化和信息通信技術領域合作的構想》獲批,并在2021年杜尚別峰會上得到確認。在該框架下,建立聯合數字能力中心、發展智慧城市、構建現代數字基礎設施的項目正在推進,這不僅契合“一帶一路”建設的需求,也符合上合組織各國的發展需要。
與此同時,綠色金融與能源可持續性成為優先方向。上合組織與“一帶一路”機制平臺已共同資助30余個大型可再生能源項目,總投資額超150億美元,涵蓋太陽能、風力發電、電網現代化和環境標準引入,這些正是“綠色絲綢之路”的關鍵要素。
同樣重要的是多維交通物流網絡的發展。跨境樞紐與國家項目的整合,如烏茲別克斯坦的物流中心、中國的連云港港口,能夠有效分流主干通道的壓力,提升貿易周轉效率。烏中伙伴關系堪稱典范,其深厚淵源可追溯至絲綢之路時代。自古以來,中亞,尤其是烏茲別克斯坦,就是外交、貿易與遷徙的活躍通道,促進了文化傳播、科學交流與技術發展。撒馬爾罕、布哈拉和塔什干等歷史名城,正是多元文化交流的中心。
張騫出使西域、商旅往來、學者與工匠的合作,共同奠定了互信與尊重的基礎。賽典赤·贍思丁在元代治理云南、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的貢獻,更成為這一歷史傳承的縮影。今天,這一傳統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煥發新機。
正如烏茲別克斯坦總統米爾濟約耶夫所強調,中吉烏鐵路的實施將開辟從中國通往中亞和南亞的最短通道,年貨運量可達1500萬噸,為貿易與投資創造切實條件,既服務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也服務于上合組織。這一項目充分展現了全球倡議與區域潛力對接的實踐價值。
歸根結底,深化上合組織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互動需采取“三步走”策略:一是協調數字化倡議,二是整合綠色金融與能源項目,三是建設聯合多式聯運物流平臺。唯有如此,戰略共識才能真正落地,轉化為可持續增長與人民繁榮,并以信任、主權與互利共贏為基石。
中國減貧、數字化發展經驗為他國提供啟示
南方財經:中國的成就表明,許多緊迫挑戰是可以應對的。中國在哪些領域可以為其他國家提供經驗借鑒?
弗拉基米爾·諾羅夫:中國的發展道路為上合組織成員國提供了極具啟發性的范例,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減貧。中國早在2020便實現了聯合國2030年消除極端貧困的目標,使近9900萬農村居民擺脫貧困,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中國積極與伙伴分享經驗——2025年5月,中國舉辦了上海合作組織減貧和可持續發展論壇,呼吁開展經驗交流與務實合作。
其次是科技引領。今年5月,在天津舉行的中國—上海合作組織人工智能合作論壇上,中國提出了建立中國—上合組織人工智能應用合作中心的方案。該中心將推動聯合研究、標準制定、開放技術方案及專家培訓。
第三是治理與制度建設。中國始終展現靈活且可擴展的治理體系,實施分級、精準的扶貧模式,推動跨部門協同。此外,在科技戰略規劃方面,還設立了如中央科技委員會這樣的機構。
總體而言,中國在減貧、加速數字化以及制度改革方面積累的經驗,能夠為其他上合組織成員國提供有益借鑒,并發揮激勵作用,特別是在結合各國國情和政治經濟實際加以調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