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4—2025)》(以下簡稱《報告》)指出,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穩步提升,為銀行業開展跨境人民幣業務提供了廣闊空間。
《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了解到,人民幣國際化不斷推進,為銀行帶來跨境人民幣結算、貿易融資等方面的業務機會,銀行應順勢而為、緊抓機遇。
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
《報告》顯示,跨境人民幣業務保持快速增長,人民幣全球支付功能進一步增強。據官方發布數據,2023年和2024年,全國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合計分別為52.3萬億元和64.1萬億元,同比增速均達20%以上;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2024年累計處理跨境支付金額175.5萬億元,同比增長42.6%;2023年11月,人民幣成為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2024年年末仍保持第四位。此外,香港、倫敦、新加坡等離岸市場人民幣外匯交易和支付清算規模呈現較快增長態勢。
同時,人民幣全球貿易融資地位躍升。《報告》顯示,官方披露信息顯示,截至2024年年末,人民幣成為全球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僅次于美元和歐元。另外,人民幣在證券市場呈現“量質齊升”。港股通與債券通交易規模創新高,CIBM與QFII機制持續優化,截至2024年年末,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的人民幣資產中,股票與債券投資合計7.12萬億元,同比增長9.4%。
北京財富管理行業協會特約研究員楊海平告訴記者,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需要進一步優化以下方面:其一,著眼長遠提升中國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提升中國金融資產和金融市場的吸引力,暢通域外人民幣回流渠道;其二,進一步升級互通機制,強化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其三,以“一帶一路”為重點,完善人民幣直接投資功能;其四,審時度勢,捕捉關鍵時間窗口,推進人民幣與關鍵資產、關鍵場景、關鍵市場、關鍵應用的鏈接;其五,持續完善人民幣跨境使用的基礎設施。
銀行多維度拓展跨境金融服務
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的提升和我國對外貿易的活躍,為銀行業開展跨境人民幣業務提供了廣闊空間。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離岸人民幣市場的逐步成熟、人民幣全球清算服務網絡的不斷拓展,金融“出海”渠道建設日益完善,銀行推動人民幣跨境使用的策略進一步豐富,維度不斷擴充。
華北地區某銀行人士表示:“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在代理結算、貿易融資、金融市場、資產管理等方面有著較為完善的服務體系和方案,為跨境人民幣業務的開展提供了切實的保障。但從產品服務能力方面來說,部分商業銀行仍需推進國際化,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保證產品服務的良好效果。”
楊海平告訴記者,人民幣國際化不斷推進,為商業銀行提供了人民幣跨境支付、跨境人民幣結算、貿易融資方面的業務機會,同時間接地會為商業銀行帶來更多的服務企業出海方面的業務契機。此外,人民幣國際化也對商業銀行的跨境服務能力、風險防控能力、合規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銀行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參與主體,應順勢而為、緊抓機遇,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進一步發揮市場建設和推動作用。對此,《報告》提出三方面建議:
一是進一步細化跨境人民幣便利化政策。適當統籌本外幣跨境政策管理要求,明確企業辦理貿易項下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的收付款指令樣式或內容,提升《跨境人民幣結算優質企業名單》更新頻率,支持銀行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對跨境人民幣業務項下客戶進行分類管理。
二是優化人民幣國際化重點業務領域管理機制。適當放寬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試點范圍及準入條件,進一步擴大跨境人民幣雙向資產轉讓的資產種類和地區范圍。
三是持續完善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豐富離岸市場人民幣投資和風險對沖工具,擴大跨境同業融資額度上限,制定境外人民幣貸款差異化監管政策,推動人民幣與更多小幣種建立直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