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和AI公司再次出現矛盾。近日,華納兄弟探索公司(Warner Bros. Discovery) 在美國加州聯邦法院起訴AI圖像生成公司Midjourney,稱其大規模盜用旗下經典IP形象,包括蝙蝠俠、超人、神奇女俠以及《瑞克和莫蒂》等。
這是繼今年6月,Midjourney被迪士尼和環球影業聯合起訴后,第二次被好萊塢巨頭告上法庭。兩起訴訟的代理律師相同,也遵循了相似的起訴思路——認為Midjourney用戶能生成與旗下IP角色非常相似的圖像和視頻,而且平臺撤銷了版權過濾措施,構成故意侵權。
本次起訴書還特別提到,Midjourney最近上線了24小時全天候直播的流媒體頻道,多處使用華納IP形象,表明其“有意涉足傳統電視和流媒體市場”。在這一領域,影視內容公司和AI公司正形成新的競爭交鋒。
目前,Midjourney未回應華納兄弟的起訴。在迪士尼-環球影業的起訴中,Midjourney曾辯稱,使用IP形象訓練大模型屬于“合理使用”,并且平臺服務條款已明確提醒用戶不得侵犯知識產權。
值得一提的是,類似爭議在國內已有先例。2024年初,廣州互聯網法院在“奧特曼”系列相關案件中裁定,AI平臺有防范與提示義務,應通過關鍵詞過濾等方式避免生成與IP高度相似的作品。目前,大多數國內AI平臺已禁止生成奧特曼形象,不過未全面覆蓋到蝙蝠俠、魔童降世哪吒、Labubu等熱門IP。
其中一張比較有說服力的截圖是,當用戶輸入提示詞“生成蝙蝠俠,《黑暗騎士》的截圖”時,Midjourney會返回一張克里斯蒂安·貝爾扮演的蝙蝠俠圖片,身穿以凱夫拉爾纖維為特色的戰衣,與其他幾代蝙蝠俠的設計有明顯區別。
華納兄弟援引了《美國版權法》,認為Midjourney構成直接侵權:Midjourney 在訓練過程中,大規模復制了未經授權的影視畫面和漫畫形象;在生成服務中,又允許用戶下載這些受版權保護角色衍生出的新圖像和視頻,屬于擅自復制、存儲和創作衍生作品。
起訴書強調,Midjourney能夠輸出受版權保護的角色,對訂閱用戶構成了“明顯的吸引力”,從而分流了消費者對華納正版海報、藝術印刷品等授權產品的需求。這些例子并非零散的用戶個體行為,而是平臺在商業化運作下的系統性安排,直接與華納兄弟的影視娛樂業務形成競爭。
Midjourney 于 2022 年在美國舊金山上線,提供文生圖服務,并在當年采訪中透露“已經實現盈利”。截至 2024 年 9 月,平臺吸引了近 2100 萬用戶,去年收入預計3 億美元。目前的商業模式是訂閱付費,會員費用分為每月 10 美元、30美元、60美元、120 美元四檔。
與之相對,華納兄弟擁有龐大的內容版圖,旗下有DC 英雄(蝙蝠俠、超人、小丑、神奇女俠)、《瑞克和莫蒂》、《貓和老鼠》等知名 IP。去年年度財報顯示,包括IP授權在內的內容部門營收達 103 億美元,占全年總收入的約 26.2%。
“重振 DC 宇宙”是華納兄弟財報強調的長期戰略,不過,本次起訴書未說明Midjourney對市場具體造成了哪些沖擊。
需要補充的是,華納的業務重心不僅限于影視制作和發行,流媒體業務(如 HBO Max)同樣越來越重要。而在流媒體領域,傳統影視公司與 AI 平臺正形成新的交鋒,也進一步引出涉及“公開表演”的版權風險。
今年6月, Midjourney推出了圖生視頻的新服務。隨后,Midjourney 在官網和YouTube上線了 “Midjourney TV”。這是一個 24 小時不間斷的流媒體頻道,通常是滾動播放AI生成的短視頻,目前賬號粉絲不到3000人。
華納兄弟特別指出,Midjourney TV和用戶社區展示了不少旗下IP角色形象,構成對公開展示權、公開表演權的進一步侵害,類似于未經許可放映電影。
在本次起訴書中,華納兄弟要求法院判決Midjourney賠償實際損失,或者選擇法定賠償(每部被侵權作品最高可達15萬美元)。此外,其還要求法院發布禁令,禁止Midjourney 繼續復制、生成、分發和公開展示其 IP 角色的內容。
Midjourney尚未就此回應。如果參考此前迪士尼與環球影業的訴訟,Midjourney的主要抗辯仍是:將受版權保護的IP形象納入大模型訓練,符合“合理使用”原則。
“合理使用”也會成為該案接下來的關鍵。今年6月,美國法院曾在兩起涉及聊天大模型的版權侵權案中,初步支持了AI公司“合理使用”抗辯,主要理由是AI大并未直接輸出原作內容,也未直接替代原作市場。但其中一位法官指出,如果訓練數據來自非法盜版渠道(比如影子圖書館),依然構成侵權。而該案的被告Anthropic,最終同意支付至少15億美元和解。(詳見:AI版權關鍵進展:美國連判兩案,大模型“偷書”不算偷?)
問題在于,大模型的訓練過程往往是“黑箱”,這使得版權方難以直接掌握證據。各個版權方一直從AI公司高管的采訪,以及AI的輸出結果中尋找線索。
比如,本次華納兄弟、迪士尼、環球影業的起訴書都援引了Midjourney創始人的一次采訪談話,其聲稱自己的員工“抓取所有能抓到的內容,把它們存入一個巨大的文件,然后像點火一樣燒掉,以此來訓練某個龐大的東西”。同時,他們還對比了生成結果與影視劇照的高度相似,以證明AI訓練中使用了自身版權作品。目前,Midjourney的實際訓練過程仍待查明。
在訓練過程難以透明的背景下,“版權過濾措施”被視為平臺應當承擔的現實責任。
華納在訴狀中特別強調,Midjourney在遭到迪士尼和環球起訴后,確曾短暫設置過一道“預防”機制——涉及蝙蝠俠、超人等華納角色的提示詞,會被拒絕生成視頻。但不久后這一措施便被撤銷了。Midjourney最新的公告宣稱,自己“改進”了內容審核,用戶的“任務攔截”會更少。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他 AI 平臺已經建立了版權保護措施,在訓練過程中排除受版權保護的作品、拒絕含侵權內容的提示詞,或通過技術手段篩查生成輸出。” 華納兄弟因此認為,Midjourney的行為有明顯的主觀故意。
類似的法律思路在國內亦有體現。2024年初,廣州互聯網法院在“奧特曼”系列案件中裁定,AI平臺負有防范與提示義務,防范程度應達到:用戶正常使用與奧特曼相關的提示詞,不能生成與案涉奧特曼作品實質性相似的圖片。(詳見:獨家丨AI畫出奧特曼:中國法院作出全球首例生成式AI服務侵犯著作權的生效判決)
不過,廣州互聯網法院當時也強調,考慮到生成式AI產業尚處于發展初期,監管需要兼顧權利保護與產業成長,不宜對服務提供者施加過重義務。在此背景下,平臺應當主動履行合理、可負擔的注意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