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行業人才大戰正在加速升溫。
《科創板日報》記者從MiniMax方面了解到,MiniMax已啟動期權增發事宜,激勵在幾十萬美金到幾百萬美金不等,涵蓋算法、工程等全序列核心貢獻員工。據了解,本次期權發放來自于全員會口頭通知,不僅模型算法,產品、市場、增長、職能等崗位都在其中;后續還會繼續對突出貢獻者進行即時期權激勵。
就在上周,字節跳動明確將在近期為Seed部門實施期權增發計劃,覆蓋主要為大模型方向的技術員工。據了解,本次股權增發,將按照綜合績效、職級不同進行,員工每月可獲得9/11/13萬元人民幣字節期權,按月歸屬,預計首批發放18個月,累計期權總量可達百萬元人民幣。這種“短周期、快歸屬”的方式,凸顯企業對人才留存的高度重視。
從即時激勵到長期綁定,從研發崗位到市場和職能崗位,AI 企業的“高薪搶人”策略正在全面鋪開。
據記者了解,MiniMax這一期權獎勵機制將作為公司的人才制度長期存在,鼓勵每一位員工大膽突破。這種覆蓋面極廣的激勵安排,意味著 MiniMax 試圖通過股權,把所有核心員工的利益與公司長期發展綁定在一起。
在 AI 行業競爭加速的當下,這樣的制度不僅是穩住團隊的手段,更是提高組織戰斗力的方式。字節跳動 Seed 部門的期權激勵方案,則以“高頻次歸屬”凸顯差異。與傳統互聯網公司動輒三到四年的期權解鎖周期不同,Seed 部門選擇按月歸屬,每月發放價值數萬元的期權。這種安排一方面提升了員工的即時感和激勵強度,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因解鎖周期過長導致的人才流失風險。
人才緊缺是這一輪“搶人大戰”的核心背景。根據脈脈 2025 年 7 月的報告,AI 崗位月薪均值已達 4.7 萬元以上,實習生日薪也高達 4000 元起步。在部分頭部大模型企業中,博士和資深算法工程師的年薪甚至超過百萬人民幣。
類似的“搶人大戰”并不僅限于中國市場。海外科技巨頭也在以更高的薪資和期權留人。
OpenAI 去年啟動新一輪期權池擴容,單人激勵額度高達數百萬美元,并且明確允許核心科研人員在未來公司上市或股權回購時兌現。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也在大規模調整薪酬結構,DeepMind 研究團隊的博士起薪已突破 25 萬美元,并配套長期股權激勵。
微軟在與 OpenAI 深度綁定的同時,也為部分 AI 科學家提供百萬美元簽字費;Meta 則通過年度現金 + 股票組合的方式留住 Reality Labs 與大模型團隊的資深工程師。硅谷招聘圈流傳的說法是,“AI 科學家正成為新的頂級球星”,跳槽溢價往往在 30% 以上。
全球范圍內的這場薪酬軍備競賽,正在推高整個 AI 行業的人才成本,也讓創業公司在留人方面面臨更大壓力。期權、簽字費、即時獎金等成為留人和吸引人的重要手段。可以看到,企業與人才之間的關系正從“雇傭”轉向“合伙”,通過股權和期權將個人利益與公司長期發展捆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