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圣保羅9月8日電(記者楊家和)巴西最新研究顯示,全國主要水庫已連續十年面臨干旱局面,水資源緊缺正加劇能源系統脆弱性并推高電價。專家指出,現行電力調度機構的預測模型依舊依賴歷史數據,未能納入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的影響,存在明顯“盲點”。
根據巴西國家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中心(Cemaden)提供的長期監測數據,自2014年以來,巴西重要流域如巴拉那、圣弗朗西斯科和托坎廷斯持續遭遇嚴重干旱,供給伊泰普、索布拉迪紐等主要水電站的水量顯著下降。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這些流域“枯期”明顯多于“豐期”,與此前周期性豐枯交替形成鮮明反差。
巴西電力系統運營商(ONS)承認,其基于90多年歷史平均值的預測方法未能準確反映近年來的干旱趨勢,導致對未來水量預估偏樂觀,從而延遲采取調度措施。業內專家警告,這種滯后可能導致能源供應不穩和用電成本進一步上升。
自8月以來,巴西電力管理局(Aneel)已啟動最昂貴的“紅旗二級”電價機制,以應對水庫蓄水量偏低帶來的發電不足。專家指出,若不盡快更新預測模型并加強氣候適應措施,巴西能源安全與消費者負擔都將面臨更大風險。
氣候學者普遍認為,干旱頻發已非短期危機,而是氣候變暖與森林砍伐疊加效應下的“新常態”。圣保羅大學能源與環境研究所教授伊爾多·索埃爾警告稱:“水庫是國家能源安全的基石,如果系統無法及時識別枯水趨勢,將導致被動應對,增加未來的能源脆弱性。”
專家呼吁巴西能源部門加快調整政策,將氣候變化納入長期電力規劃,推動能源結構多元化,以保障未來電力供應穩定和民眾用電負擔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