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等機構不久前發布的《2023—2025年全球干旱熱點地區報告》顯示,在氣候變化及土地和水資源持續承壓的背景下,2023年以來全球經歷了一些有記錄以來范圍最廣、破壞性最強的干旱事件,全球正面臨嚴峻的干旱挑戰。報告呼吁各國加強干旱防范能力建設,包括建立更強大的早期預警系統,強化對干旱及其影響的實時監測,建造有韌性的基礎設施,深化國際合作等,協力應對干旱問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易卜拉欣·蒂奧表示,干旱的威脅已經來臨,且不斷加劇,迫切需要全球共同合作。
多地干旱問題加劇
《2023—2025年全球干旱熱點地區報告》聚焦非洲、地中海沿岸、拉丁美洲、東南亞等地區,分析了干旱如何加劇貧困、饑餓、能源危機以及生態問題。
根據報告,非洲部分地區正經歷嚴重干旱,東部和南部非洲超過9000萬人面臨嚴重饑餓威脅;因水位大幅下降,2023年10月至2024年1月,巴拿馬運河日均通航量銳減,對全球貿易造成嚴重影響;亞馬孫河流域2023年和2024年創紀錄的低水位導致大量魚類死亡,同時影響數十萬人飲水和交通運輸。
報告認為,2023年至2024年的厄爾尼諾事件放大了氣候變化的影響,在一些主要農業和生態區域引發干旱,使這些本就受氣候變化影響嚴重的地區繼續承壓。聯合國的報告估算,干旱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高達3070億美元。到2050年,全球每4個人中就有3個人受到干旱問題影響。
經合組織近期發表的《全球干旱展望》報告也顯示,在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下,全球有40%的地區面臨干旱問題。2023年,全球有48%的陸地經歷了至少一個月的極度干旱情況,受影響范圍為有記錄以來的第二高。干旱熱點地區集中在北非、非洲南部、東歐、南美等地區。
報告強調,干旱不僅帶來經濟損失,其產生的環境和社會影響也不容忽視。1980年以來,全球37%的陸地面積土壤濕度明顯減少,地表水位也大幅下降。這些變化加速了土地退化過程,并影響森林、濕地等生態系統,對全球生物多樣性造成破壞。由自然災害造成的死亡事故中,34%與干旱相關。在撒哈拉以南沙漠地區,干旱尤其成為極度貧困和不平等現象加劇的重要原因。
經合組織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35年,干旱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失將在現有基礎上增加35%,農業受到的沖擊最大。
綜合施策刻不容緩
“干旱不僅僅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和人類安全問題,我們必須在所有部門和治理層面緊急加以解決。”《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副執行秘書安德烈婭·梅薩認為,干旱并非某個部門和個別國家的問題,應對干旱離不開各部門協作且需要深化國際合作,各方應轉向積極主動的韌性建設,如出臺國家抗旱計劃等以應對挑戰。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強調早期預警系統和國際協作的重要性。當前,該公約正與70個國家和地區合作實施“干旱智能”戰略,包括監測和預警系統、隱患和影響評估以及一系列緩解措施。由相關機構推出的“非洲數字地球”項目,提供了30多年的衛星數據和地理信息,可幫助相關國家管理土地利用、農業和海岸侵蝕,以及洪水和干旱等問題。據報道,坦桑尼亞政府利用該項目監測蘇倫加湖水位變化,以更有效保護湖泊。
成立于2022年的國際抗旱聯盟由70多個國家和機構組成,旨在探討聯合應對干旱風險、提升應對能力。塞內加爾環境與生態轉型部部長達烏達—恩戈姆表示:“各種形式的干旱都是全球性挑戰,需要共同應對。加強社區、國家和地區的能力建設必須成為國際合作的核心,以確保公平和可持續發展。”
經合組織呼吁,各國應對干旱問題需要綜合施策、注重效果,包括改善和創新水的利用方式,減少工業和制造業用水,培養耐旱作物、提升農業灌溉系統效率,加強可持續土地使用和生態系統管理,等等。
共促國際干旱治理
中東北非地區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區之一。據統計,全球17個最缺水的國家中,有14個在中東北非地區。
近年來,中東阿拉伯國家持續出臺政策舉措,將應對氣候變化、防治荒漠化、改善水資源利用等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并積極參與國際協作,凝聚行動共識。2024年12月2日至13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在沙特首都利雅得舉行。這是中東地區首次舉辦《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締約方會議。大會通過了應對沙塵暴、應對干旱、強化科研創新等多項決議文件。
中東阿拉伯國家還不斷加快行動,擴大投入發展海水淡化、污水處理設施。截至2023年,全球共有1.6萬家海水淡化廠,每天可生產9537萬噸淡水,約占全球飲用水需求量的1%。全球約60%的海水淡化水產能位于海灣國家。目前,沙特是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水生產國,也是海水淡化技術的領軍者之一。截至2024年底,沙特全國擁有43座海水淡化廠。
中國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聯合國等機構共建“防治荒漠化國際培訓中心”“國際荒漠化防治知識管理中心”等,同各方共享抗旱經驗和技術,為全球應對干旱、實現綠色發展樹立典范。在中東北非地區,中阿務實合作“八大共同行動”中就包括綠色創新共同行動和能源安全共同行動。中國提出設立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國際研究中心、共建中阿清潔能源合作中心等具體舉措,攜手中東阿拉伯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中阿改革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王廣大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與中東阿拉伯國家在干旱治理領域具有高度互補性,合作前景廣闊。以技術互補和機制化平臺為依托,雙方在海水淡化、智能灌溉、生態修復、干旱荒漠化防治等領域形成規模化合作,為全球干旱地區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實踐方案,“中國通過技術引領、政策創新和全球合作,成為國際干旱治理的重要推動者,在應對全球干旱問題中展現了領導力”。
(本報迪拜9月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