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慕尼黑車展(IAA Mobility)的展館內,“Its all about mobility”的主題標語與展廳中密集陳列的電動車型形成呼應。
展會期間,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與雷諾新任首席執行官福蘭的交談同框畫面,被視為歐洲汽車與中國制造“心臟”合作的一次現場演繹。
就在車展召開的前日,寧德時代發布了其全球最高安全等級的NP3.0技術平臺及首款搭載該技術的磷酸鐵鋰電池產品——神行Pro。
除了在電池熱失控時確保不擴散、不起火,其還能維持高壓系統穩定供電超1小時的高安全性能。其針對歐洲寒冷氣候,在快速補能和極寒環境適用等材料體系的創新也被視為中國電池企業響應歐洲電動化需求的關鍵信號之一。
而在歐洲電動化率增長放緩的當下,全球動力電池一哥的當家掌門人現身歐洲車展有何用意,值得推敲。
亟需打破結構性困局
歐洲電動化正經歷著矛盾的發展軌跡。大眾、寶馬等車企紛紛宣布放緩電動化轉型節奏,但市場數據卻呈現另一番景象。
SNE和MarkLines的統計顯示,2025年上半年歐洲電動化率已從23%攀升至26%,預計年底將逼近29%,意味著每四輛新車中就有一輛是純電動車型,這恰恰折射出歐洲電動化進程中的深層矛盾。
長期以來,技術路線的單一化選擇成為制約歐洲電動化的關鍵瓶頸。海外車企廠商長期聚焦高端三元電池,對磷酸鐵鋰技術的積累不足,導致在中低端大眾市場缺乏競爭力。
但歐洲的電動化進程并未止步,只是由于結構性缺陷放緩腳步。
瑞典企業Northvolt于2024年11月申請破產保護,其北美子公司也在2025年9月被法院宣告破產。其曾被是“歐洲動力電池的希望”,而其隕落也導致歐洲本土幾乎喪失了量產合格磷酸鐵鋰電池的能力。
磷酸鐵鋰電池是支撐電動車價格下探至大眾消費區間的核心要素,其成本比三元鋰電池低,循環壽命則更高,但產能缺口的持續擴大使歐洲陷入被動。
歐盟委員會數據顯示,歐洲在磷酸鐵鋰電池的開發和生產上至少落后中國5年,這一差距可能延續至2030年。
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預測,2025年歐洲電動車銷量將達327萬輛,但動力電池產能缺口高達70GWh,即便所有規劃項目如期投產也難以填補。
更嚴峻的是,歐洲電池產業鏈在負極、電解液、隔膜等關鍵材料上幾乎完全依賴進口,疊加本土電池生產成本比中國高出約50%的現實,迫使歐洲車企不得不依賴進口電池維持生產,既推高了成本又加劇了供應鏈安全風險。
歐洲本土電池廠的缺失,也為中國電池企業創造了歷史性機遇。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等頭部電池企業正集體在歐洲,尤其是匈牙利等國落子建廠。
盡管面臨諸多不確定性,以及投入額外環保措施和溝通成本,但中國電池企業擴張步伐并未停歇。寧德時代歐洲總經理沈鋒表示,預計將于明年初投產,希望擴大在歐洲電池生產,以滿足寶馬、Stellantis及大眾汽車等汽車制造商的需求。
“中國模式”賦能轉型
寧德時代等中國電池企業帶來的技術和產能,確實為歐洲實現氣候目標提供了現實路徑。
寧德時代位于匈牙利德布勒森工廠規劃產能達100GWh,建成后將為寶馬、奔馳、大眾等30個歐洲品牌供貨。其與Stellantis集團在西班牙薩拉戈薩的50GWh合資工廠,這座總投資41億歐元的磷酸鐵鋰電池基地計劃2026年底投產,既滿足本地需求又輻射全球市場。
這是鋰電企業全球化擴張提供的一個范例。按照當前行業平均成本計算,該工廠滿產后年營收可達75億歐元,占寧德時代2025年預期總營收的約15%。
事實上,技術輸出背后是中國企業更深層次的突破。
近兩年,歐洲整車制造商都在不斷擴大與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深度合作。以神行Pro電池為代表,標志著歐洲整車制造商接受寧德時代先進技術,其合作模式將更類似當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現狀,寧德時代將更深參與整車廠的產品設計,共同定義高性能的電池和整車性能。
在寶馬Neue Klasse純電平臺合作中,寧德時代為其提供的定制化電池技術不僅供應歐洲市場,還將隨該平臺于2026年同步登陸中國和北美市場;與奔馳的合作則展現技術信任的滲透——自2020年建立戰略合作以來,寧德時代的先進技術已深度集成至奔馳EQ系列,北美即將上市的EQE SUV也將沿用相同技術標準。
這種技術共建、區域落地、全球復制的模式,使產能擴張超越簡單的規模復制,形成平臺化延伸優勢。
市場份額的躍升印證了這一戰略的成效。有機構研報顯示,2024年1月至10月寧德時代在歐洲市場份額已達35%,隨著新產能釋放,預計2025年將提升至40%以上,2027年有望突破50%。
另一邊,區域優勢正轉化為全球競爭力。2025年1-7月寧德時代全球動力電池市占率達37.5%,較2020年提升11個百分點,行業龍頭地位進一步鞏固。目前,寧德時代與歐洲地區90%的汽車制造商建立了合作。
當然,歐洲本土也在積極應對這種局面。歐盟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本土電池產業轉型,并構建自主的電池回收體系;部分歐洲電池企業仍嘗試與汽車企業開展技術共享。
事實上,歐洲電動化進程中的供需矛盾,也是全球產業鏈重構期的技術流動與地緣博弈的演繹。這帶給中國電池企業的,不僅是賣電池的增量機會,也是戰略紅利。而機遇之下,挑戰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