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經濟結構深度轉型與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作為市場上最重要的長期資本力量之一,規模超過36萬億元的保險資金正在悄然重塑其投資格局。
今年上半年,面對低利率環境和“資產荒”的挑戰,險資主動應對市場變化,調整投資格局:一方面,持續優化權益投資策略,提升股票投資占比;另一方面,進一步發揮債券投資“壓艙石”的作用,豐富債券投資品種。
大象轉身,其影響將逐步顯現。在受訪業內人士看來,險資投資格局的嬗變,將對實體經濟、資本市場以及保險機構自身的健康發展產生諸多積極影響。
股票投資余額占比提升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以下簡稱“金融監管總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險資運用余額已突破36萬億元。其中,股票投資余額為30686億元,較去年底增加6406億元,增幅為26.4%。同時,股票投資余額占比約為8.4%,較去年底增加1.1個百分點。整體來看,險資股票投資余額出現較大增長,投資比例穩中有升。
業內普遍認為,上述增長主要受兩大核心因素驅動:一是險資主動加大權益資產配置力度,二是上半年資本市場整體向好。
民生證券研究院非銀首席分析師張凱烽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稱,一方面,在低利率環境下,保險公司為有效防范利差損風險,客觀上存在增配權益資產以增厚收益的意愿和動力;另一方面,相關政策持續為險資入市“鋪路搭橋”。
具體來看,今年4月份,金融監管總局發布《關于調整保險資金權益類資產監管比例有關事項的通知》,將保險公司權益投資比例上限上調,使權益類資產賬面余額最高可達保險公司上季末總資產的50%;5月7日,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云澤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將股票投資的風險因子進一步調降10%,直接鼓勵保險公司加大入市力度;7月份,財政部發文進一步加強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周期考核,為險資踐行長期投資理念提供制度保障。
從市場表現來看,上半年我國資本市場整體呈現修復態勢,險資重點配置的銀行等板塊表現尤為亮眼。Wind資訊數據顯示,上半年申萬銀行板塊指數上漲約14.3%,其中申萬股份制銀行板塊指數漲幅達17.58%,帶動保險公司持倉股票市值增長,推高其股票投資余額。
從A股上市險企來看,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人保、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和新華保險的股票投資余額較去年底分別增長57%、48.5%、23.8%、11%和10.2%。
一家非上市險企的投資總監告訴記者,當前保險公司負債端剛性成本壓力較大,投資端需加大權益資產配置,以博取超額收益。鑒于今年政策對險資入市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資本市場發展態勢良好等因素,公司進一步提升了股票配置比例。
股票投資呈現兩大新變化
在股票投資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今年上半年險資股票投資的策略與模式也呈現出兩大顯著變化。
首先,長期投資改革試點持續深化,私募證券基金成為重要載體。截至目前,金融監管總局已先后批復3批試點機構及額度,試點總規模達2220億元。保險系私募基金公司數量已擴容至7家,投入運行的保險系私募基金產品已有6只。
燕梳資管創始人之一魯曉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前期保險公司以私募基金形式參與長期投資改革試點積累了經驗,后續建議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簡化參與程序,同時增加試點資金規模與參與機構數量,讓更多險資能通過這一渠道深化長期投資。
其次,險資舉牌上市公司熱情高漲,頻次創近4年新高。截至發稿,今年險資舉牌上市公司次數已達32次,其中舉牌銀行股18次,水務、電力、醫藥、能源等領域的上市公司成為舉牌重點標的。這些被舉牌企業普遍具有經營穩健、估值較低、股息率較高的特征。
天職國際會計師事務所保險咨詢主管合伙人周瑾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險資舉牌上市公司,既體現出其股票配置力度的加大,也彰顯了相關機構踐行長期投資理念的決心,對我國資本市場穩定發展與險資自身投資收益提升均具有積極意義。
著眼未來,業內人士普遍預計險資將繼續加大權益資產配置力度,覆蓋股票、證券投資基金及長期股權投資等多個領域,其中,股票投資余額有望延續高增長態勢。
周瑾表示,從險資自身投資邏輯來看,在利率持續下行背景下,固定收益類資產收益不斷下降,加大權益投資已成為必然選擇。
從資金供給端來看,魯曉岳認為,保險公司新增保費存在剛性配置需求。上半年,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達2.77萬億元,財產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達0.96萬億元。參考以往保費沉淀至投資賬戶的歷史經驗,保守預計新增保費配置需求接近2萬億元。按照目前保險行業權益資產(包含股票、基金、長期股權投資)21%的配置比例測算,這部分基礎配置需求將帶來可觀的權益資金增量。
在權益資產中,高股息股票尤其受險資青睞。例如,新華保險在半年報中提到,截至6月底,公司高股息OCI類權益工具投資較年初增長68.26億元;在前期舉牌多家優質上市公司的基礎上,公司繼續積極增配能夠應對低利率挑戰的優質資產。
魯曉岳認為,未來險資在股票市場的配置將更趨多元化,預計相關機構將進一步布局H股、非銀行板塊高股息個股等,以降低資產集中度風險。
債券仍是“壓艙石”
盡管上半年權益投資尤其是股票投資的增長表現亮眼,但在險資大類資產配置中,債券仍是“壓艙石”。業內人士認為,未來險資債券配置規模或繼續增加,配置品種結構將出現新變化。
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保險公司債券投資余額達17.87萬億元,占險資運用總額的49.31%,仍是第一大配置資產;投資余額較去年底增加約1.94萬億元,增幅為12.2%,低于同期股票配置余額增幅。
從上市險企來看,截至今年6月末,中國太保和中國平安的債券配置余額占比皆超60%,中國人壽和新華保險的債券配置余額占比均在50%以上。
張凱烽分析稱,保險公司債券配置規模持續增長是長期趨勢,短期內增幅不及股票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其一,上半年股市表現較好,股票投資余額同時受凈值增長與主動加倉的雙重拉動;其二,今年二季度長端利率整體處于低位,客觀上對險資債券配置形成一定制約。
“當前債券類資產依舊是公司配置的基本盤,全行業亦是如此,只是具體品種選擇上出現了新變化,增配地方債的趨勢更為明顯。”某人身險公司投資負責人告訴記者。
“險資仍在穩步配置長債,但隨著長債收益率逐步下行,險資配置長債的增速已有所放緩。”魯曉岳補充稱,預計未來險資可能更傾向于增配高等級信用債或地方政府債,進一步優化債券資產結構。
周瑾表示,當前保險公司資產配置呈現三大明確趨勢:增配權益資產以提升收益;加大二級市場舉牌力度,深化長期投資;配置長期債券拉長資產久期,以匹配負債。這些趨勢預計在未來將延續,推動險資資產配置結構不斷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