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國際氫能委員會報告顯示,過去一年里有350億美元的新項目落地,自2020年以來,投資的年增長率超過50%;②盡管BP、殼牌等企業已放棄至少50個項目,但全球現已建成100萬噸氫能產能,另有500萬噸正在建設中。
最新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已有超過1100億美元的資金正流入500多個清潔氫能項目,駁斥了外界對該行業的質疑。
這份《全球氫能指南》報告由國際氫能委員會(Hydrogen Council)與麥肯錫聯合撰寫,數據顯示過去一年里有350億美元的新項目落地;自2020年以來,投資的年增長率超過50%。
氫能委員會首席執行官Ivana Jemelkova寫道,“行業的鐘擺一直在狂熱樂觀與悲觀失望之間搖擺,如果有人說氫能已經死了,我可以拿出500多個例子證明事實并非如此。”
氫能前一次高光時刻出現在2022年,當時歐盟預計,到2050年可再生氫能能滿足該地區十分之一的能源需求,從而實現工業和交通系統的綠色轉型。
氫氣目前被應用于煉油、化肥生產,還能為鋼鐵高爐、重型機械和車輛提供動力。但其生產、儲存和運輸仍然昂貴且技術難度大。在現有價格水平下,需求有限,并因具體項目而異。
過去18個月里,BP、殼牌、安賽樂米塔爾、伊維爾德羅拉等企業已放棄至少50個項目,但Jemelkova強調,這并不意味著行業整體放緩。
“行業正在經歷自然淘汰,這是正常的。太陽能當初也是如此。”全球現已建成100萬噸氫能產能,另有500萬噸正在建設中,相當于美國當前氫氣消費量的一半。
德國工業氣體巨頭林德(Linde)首席執行官兼氫能委員會聯合主席Sanjiv Lamba表示,雖然這尚不及預期,但這至少說明“大規模項目能滿足需求,也能在市場上具備競爭力”。
過去一年大量新增投資來自幾個超級項目,包括中國在建的大型工廠、美國的Blue Point,以及由印度Hygenco與瑞士Ameropa合作開發的項目。
管理著20億美元清潔氫能投資的資產管理公司Hy24負責人Pierre-Etienne Franc表示,“我們看到的項目更加務實、規模更大,并且依托于最強的技術支持。”
“確實有開發商退出,一些巨型項目也消失了。但如果仔細看數據,情況比市場流傳的悲觀聲音要好得多。”
Franc指出,增長以及他的投資重點正越來越集中在亞洲、中東和美國,而歐洲正在落后。“如果歐洲不趕緊行動,那它將被邊緣化。”他批評歐盟的監管方式,呼應了廣泛的不滿。
林德的Lamba則表示,歐洲受困于“缺乏務實精神”,不愿將低成本的“藍氫”視為過渡選擇。
目前市面上最大的一項擬議藍氫項目是埃克森美孚位于美國得州貝敦的工廠,但公司尚未作出最終投資決策。
上月,埃克森美孚首席執行官Darren Woods告訴分析師,“我們對更廣闊市場的發展感到擔憂,如果我們看不到一個最終能形成市場驅動型業務的路徑,我們就不會推進這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