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北京9月11日電 9月10日,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在北京開幕。
在同期舉辦的“2025國際消費大會”上,秘魯駐華使館一等秘書弗朗西斯科·加西亞表示,消費不僅僅是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同時也是社會之間的橋梁。當一個中國家庭來享用秘魯咖啡的時候,或者一個秘魯家庭使用中國技術的時候,所構建的不僅僅是貿易的連接,還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加強相互理解、相互依存。
他表示,全球消費模式經歷深刻變革,受到技術創(chuàng)新以及可持續(xù)發(fā)展需求的影響。對于像秘魯這樣的國家,這種變化不僅僅是一種挑戰(zhàn),同時也是一個加強自身在全球價值鏈中作為可靠伙伴角色的機會。
2024年,中國與秘魯簽署中秘自貿協(xié)定升級議定書,此舉進一步深化了兩國的合作,促進了貿易和投資在更大范圍內的流動。對于投資者和消費者而言,這就意味著可預測性以及有利于創(chuàng)新和長期合作的環(huán)境。
在圓桌對話環(huán)節(jié),慕尼黑展覽(上海)有限公司項目組總監(jiān)龐丹介紹,與之前較大、較知名、較有實力的品牌進入中國的情況相比,現在歐洲、北美及其他地區(qū)的中小品牌也在嘗試進入中國。
為何海外中小品牌開始嘗試進入中國?中國體育品牌在海外的接受度如何?會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此采訪了龐丹。
龐丹表示,海外中小品牌在本土市場常常遭遇競爭受限或本國經濟形勢不佳,亟需向外拓展市場以尋求新的增長點。與此同時,近年來已有部分中小品牌成功進入中國市場,憑借特色定位或時機優(yōu)勢獲得紅利,這種“他人分羹”的示范效應進一步激發(fā)了其他企業(yè)的興趣。
此外,各國駐華使領館商務處及貿易組織正積極鼓勵中小企業(yè)出海,并配套提供補貼政策,為企業(yè)國際化提供了政策與資源支持。
龐丹介紹,中國體育品牌在海外的整體接受度正在提升,但表現因地區(qū)而異。在歐洲和北美,部分品牌已經扎根,部分品牌仍需時間培育。但在東南亞,中國體育品牌已完全獲得市場認可。
中國體育品牌在海外的接受度主要受什么因素影響?
對此,龐丹表示,首先,信息化使海外消費者能夠追溯品牌過往,這本身會帶來一定的認可度。歸根結底,是因為國際市場對中國品牌的整體認知度與好感度高于以往,才使其愿意評估品牌的歷史、文化、規(guī)模及用戶基礎等要素。其次,對于新興品牌,風格、時尚度、材質至關重要。若為商超渠道白牌,則憑實力競爭即可,無需品牌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