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德威爾提出的“一萬小時定律”,指出在任何一個領域,達到世界級水平的高端人才,需要至少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這一定律,以往在音樂、體育等領域,在馬拉多納、喬丹、姚明、郎朗等人的身上,都得到了充分的驗證。楊振寧、丁肇中、屠呦呦等科學家的科學探索經歷及其成功,更是超一萬小時定律的好例子。
這一定律,同樣適用于包括股市在內的投資領域,巴菲特用逾60年的時間,取得了逾五萬倍收益的傳奇生涯,正是用超過一萬小時的N個萬小時,刻意練習鍛造巴氏投資思維“肌肉”的完美例證。其人其事其業績,充分表明了在股市上能持續盈利的成功者,并非天賦異稟的結果,而是系統化訓練加復利思維,從而在天長日久的日常投資中,善于把投資盈利變成其職業生涯的一種習慣。
巴菲特在11歲時,就自己購買了人生的第一只股票,到他27歲成立合伙人投資公司時,已積累超過1.6萬小時的多方面閱讀、上市企業分析和股票買賣的思維決策訓練,他每日花費5至6小時閱讀財報、企業年報和行業報告,這種刻意的學習與練習,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持續突破自我認知邊界的較系統學習,以及不斷深度化的思考。他曾說過:“投資很簡單,但并不容易?!辈蝗菀椎钠渲兄?,正是指投資人需要極端自律的持續訓練,如同任何一位職業運動員每天都需要鍛煉肌肉記憶一樣,投資者必須日復一日持久地訓練自己的學習、思考、決策、估值和情緒控制能力,在恰當的方向與個股選擇中,放大盈利,控制風險,做到知思行合一。
歷史大數據充分證明了巴菲特這種訓練的有效性: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1965—2022年的年化收益率達19.8%,累計回報率超過了3.7萬倍。這份成績單,并非來自幾次精彩絕倫的操作,而是來自數千次經過嚴格訓練的決策習慣,然后再高度濃縮成為巴菲特所提出的“打孔卡理論”:如果我的一生只有20次投資機會,那我每次的投資決策,都必須經過極度審慎的思考。這種自我約束的本身,就是刻意練習的最高形式——通過限制投資決策次數,來提高每次投資決策的質量。
巴菲特是如何煉成自己的投資思維“肌肉”的呢?
其一,認知“肌肉”的鍛造:巴菲特自述日常工作就是閱讀,“我每天坐在辦公室里讀東西”,每天通過日復一日的深度閱讀與思考,得以更充分地理解現代商業模式和本質,分析不同尤其是重點行業的競爭格局,更好地識別擬投資或已投資企業的內在價值,也就是訓練自己投資思維的“肌肉記憶”。
其二,決策“肌肉”的強化:在從小規模到大規模實盤的決策漸進過程中,不斷訓練自己在不確定性中逐漸學會做出理性選擇,每次決策尤其是具體的買賣投資后,無論盈虧都進行必要的復盤,分析決策過程中的投資邏輯與投資取舍的得失,不斷優化自己投資思維,逐漸構建起能戰勝市場的投資框架。
其三,情緒“肌肉”的把控:要能在市場波動尤其是大波動時保持冷靜,堅持理性思考和操作,戒掉情緒化的胡思亂想與操作,就需要刻意訓練人在股市中的情緒控制能力,平衡與把控好恐懼與貪婪的心理,人在股市,須切記的是,情緒不能解決任何問題,而只會在原有問題上節外生枝地增加更多的問題。巴菲特之所以能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適時進行大規模的投資,正是其擁有把控情緒“肌肉”的強大體現,斯時斯人,“別人恐懼我貪婪”就不是一句口號,而是經過在投資市場千錘百煉后的一種理性加本能的反應。
巴菲特那些遠超“一萬小時”的投資練習,不是簡單的時間堆積,而是不斷突破舒適區的認知躍進,從理解企業的財務報表到洞察行業的發展趨勢,從評估企業管理層到把握市場的周期……每個層面都持續不斷地突破著原有的認知邊界,從而煉成了自己的投資思維“肌肉”,創造性地形成了巴菲特的價值投資體系,這個體系是一個自洽且可訓練的復利系統:認知的復利、思考與決策能力的復利加資金的復利,彼此可以相互強化相互促成。復利的奇跡,直接成就了他用數十年的時間,取得逾萬倍收益的優異成績。
巴菲特的成功證明,投資者在股市持續盈利,是一種可以通過刻意練習獲得的技能,當能分析明白企業價值成為一種本能,規避市場風險成為一種條件反射,長期持有卓越的企業股票成為一種習慣,投資思維的“肌肉”便已逐漸煉成,相應的“肌肉記憶”,足以在下意識里把盈利變成一種習慣。
作為一個投資者,要學習巴菲特,必須付出一萬小時以上的時間學習,付出,不一定會有好的回報,但是不付出,肯定不會有好的回報。較之付出,投資方向的選擇,尤其重要,如果方向錯了,南轅北轍,效果只會適得其反。投資者應當忘記最好是拋棄“快速致富”的幻想,勿忘巴菲特的告誡:“沒有人愿意慢慢變富”,將時間老人當作投資的最好朋友,日常專注于堅持系統的自我訓練,包括但不限于:每日閱讀、跟蹤分析、定期復盤和不斷修正。投資者唯有通過成千上萬小時的刻意練習,才能讓投資的理性決策成為投資思維的“肌肉”記憶,最終在長周期的投資生涯中收獲持續盈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