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能領域迎來首部基礎性、綜合性的法律。
9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子能法》(下稱《原子能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并給予公布,自2026年1月15日起施行。
原子能也稱核能,是指核反應(裂變或者聚變)或者核躍遷時釋放的能量。《原子能法》是統領原子能領域的基礎性法律。
2025年是中國核工業創建70周年。中國核能行業協會4月27日發布的《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5》藍皮書顯示,截至目前,中國在運、在建和核準建設的核電機組共102臺、裝機容量達到1.13億千瓦,核電總體規模首次躍居世界第一。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曹述棟公開表示,2024年全國運行核電機組累計發電量達到4447億千瓦時,位居全球第二,占全國發電量的4.72%。
但此前原子能領域的基礎性法律,長期處于缺位狀態。
據司法部官網2018年9月20日發布的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子能法(征求意見稿)》的說明稱,近十幾年來,中國頒布實施了一系列涉及原子能領域的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但缺乏統領原子能領域的基礎性法律,既不利于原子能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也不利于樹立負責任核大國形象。
因此,《原子能法》的頒布,完善了涉核領域法規體系,填補立法空白,有利于促進原子能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從《原子能法》第一次送審稿到最終審議通過,歷經了十年。
2015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向國務院報送《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子能法(送審稿)》,隨后又對該法案進行了多次修訂。
2018年9月,司法部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子能法(征求意見稿)》 ,征求社會公眾意見。2019年、2021年和2023年,國務院均在年度立法工作計劃中提及,提請原子能草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2024年4月、2025年4月和9月,《原子能法草案》分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進行三次審議。
表決通過的《原子能法》共八章62條,依次為總則、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核燃料循環、利用、安全監督管理、進出口、法律責任、附則。
該法在原子能和平開發與利用、監督管理體制、核反應堆與核技術利用、規范核燃料循環體系建設和加強進出口管理等方面作出了規定。
其中,第一章第九條明確,國家支持和平利用原子能,鼓勵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共享和平利用原子能事業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履行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義務,反對和禁止一切形式的核擴散活動,防范和應對核恐怖主義威脅,推動構建公平、合作、共贏的國際核安全體系。
對于核電的發展基調,《原子能法》明確,國家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規范和促進核反應堆綜合利用。國家支持核反應堆在動力、供熱、海水淡化、制氫、同位素生產以及科研等方面的應用。
第二章第十四條還明確了“國家鼓勵和支持受控熱核聚變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第五章第三十九條還指出,國家建立符合受控熱核聚變特點、促進核聚變應用的監督管理制度,對聚變燃料、聚變裝置(設施)實行分級分類管理。
核聚變技術因其巨大的能量潛力、近乎無限的燃料供應以及零碳排放的特性,被視為破解當前全球能源困局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終極答案”。
聚變工業協會(FIA)發布的《2025年全球聚變行業》報告顯示,過去五年,全球聚變行業總投資額從2021年的19億美元飆升至97億美元。
近幾年,中國可控核聚變研究持續推進。
2023年,國務院國資委啟動實施未來產業啟航行動,明確可控核聚變領域為未來能源的重要方向。2023年12月的可控核聚變未來產業推進會上,由25家央企、科研院所、高校等組成的可控核聚變創新聯合體正式宣布成立。
2025年7月,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正式掛牌,作為中核集團聚變能源產業的實施主體、投融資平臺,將以最終實現聚變能商業化應用為任務目標。
對于備受業內關注的核燃料循環體現建設方面,《原子能法》規定,國家建立完整的核燃料循環體系,對乏燃料實行循環利用,妥善處理處置放射性廢物。
核燃料循環體系包括鈾(釷)礦勘查、開采冶煉、純化轉化、同位素分離、燃料元件制造、乏燃料后處理等環節。乏燃料又稱輻照核燃料,是指在反應堆堆芯內受過輻照并從堆芯永久卸出的核燃料。
《原子能法》還規定,國家建立健全乏燃料貯存、運輸和后處理等管理制度,統籌規劃乏燃料處理處置能力和布局,確保乏燃料的安全、高效和環保處理。
此外,在確保國家安全的前提下,國家允許核燃料循環產業相關企業有效利用資本市場,逐步形成核燃料循環產業多元化投入機制。
在進出口方面,《原子能法》表示,國家加強原子能領域進出口管理工作,履行進出口國際義務和承諾,保證進出口物項的和平用途。
同時,國家鼓勵和支持企業積極有序參與國際市場開發,推動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核電、核燃料相關設備和技術服務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