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13日,2025亞布力企業家論壇第21屆夏季年會在廣州舉行。本次年會以“磨礱砥礪,行穩致遠——全球新形勢下的企業發展”為主題。聚焦于當前復雜多變的全球經濟背景下企業所面臨的全新機遇與挑戰。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在現場接受廣州日報專訪時表示,當前企業發展亟需構建系統化創新力、抓住“智造”轉型紅利,其強調,單純的技術升級已經不夠,企業需要實現全方位的系統變革。面對美聯儲大概率的降息周期,管清友提醒企業要精準把握融資節奏,同時抓住美元潮汐為新興市場帶來的積極機遇。
談企業創新:在紅利減退中尋找新增長曲線
廣州日報:在全球格局深刻變革、科技革命加速演進的今天,中國企業最大的新機遇蘊藏在哪些領域?
管清友:全球經濟、中國經濟都來到了一個新的十字路口,也遇到了很多新的挑戰,過去發展速度快、高速增長周期長、賺錢相對容易的紅利期確實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企業需要適應環境的同時,要找到自己的創新力。當前首要任務是增強企業韌性,積極尋找并開拓第二、第三增長曲線。在這一過程中,企業需沉下心來打磨產品、優化體系,系統性地思考如何在挑戰中生存并持續發展。
中國具備較完善的制造業基礎和快速發展的智能化、數字化能力,這為大中小各類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創新環境,也就是說企業是在比較好的智能化數字化的環境之下去做再創新。雖然競爭激烈,但創新的空間仍然巨大,企業應借助這一數字化浪潮實現再創新。
談“智造”轉型:系統性變革而非單點技術升級
廣州日報:向“中國智造”轉型中,您認為最大的“卡脖子”痛點是什么?
管清友:向“中國智造”轉型中,卡點其實是多方面的。智造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系統的,既涉及我們原來的產業基礎,也涉及技術如何驅動、技術進步研發的投入,還涉及很多商業模式的再造。
大家不要把它想象成是單點的,而是需要從研發到供應鏈的管理、到全球化的布局,到企業經營,是一個系統的變化。就比如從馬車時代到蒸汽機時代,不僅僅是技術變了,而是整個系統都變了,在這當中,技術的進步是跨時代的,但同時也需要鐵路鋪設、交通設施的改進,整個圍繞著蒸汽機運輸管理系統的改變,所以它是一個系統。
因此,企業要把“智造”看成是一個系統性的變化,而不僅僅是技術的升級,當然,技術是最重要的,但供應鏈,營銷模式,品牌管理等一整套東西和原來的打法都不一樣。
談AI機遇:生態布局與差異化生存
廣州日報:在人工智能時代,不同類型的企業分別面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管清友:人工智能時代技術的進步會帶來很多商業機會。但短期對企業來講,大部分企業面臨著比較大的挑戰和考驗。
對于大的平臺,綜合性系統非常繁復,企業的成長空間較大,因為有太多的子系統和應用場景,在人工智能時代,這一類企業的創新就可以實現多點突破甚至共振,可能產生1+1>2的效果。
另有一類企業是垂直領域,如果將大平臺企業比作熱帶雨林,這一類企業就是沙漠上的一片綠洲,有比較復雜的生態,但是它的短板就是相對垂直,其生態不如熱帶雨林那么繁復,產生多點共振的可能性就小。這一類企業面臨著比較大的挑戰,他們也在創新,但其更大規模擴張的可能性不大。
還有一類是大量中小企業目前存在的狀態,好比草甸型企業,抗風險能力比較差,這類企業生存的本質是一定要有特別獨特的性質或者品質,即不可替代。這類企業以輕資產入局“智能”的可能性也是有的,當然從整個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來講,這類企業是偏少的或者是鳳毛麟角的,更多的可能來自于圍繞著大平臺型企業所衍生出來的各個子系統各個產業環節。
談美聯儲降息:把握政策紅利,警惕潛在風險
廣州日報:美聯儲降息預期持續升溫,您如何評估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對全球流動性、資產價格以及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外溢效應?
管清友:美聯儲進入降息周期是大概率事件。相較于通脹,美國更迫切需要解決經濟增長和就業問題。
一旦降息落地,將對全球產生重大影響,即所謂的“美元潮汐”效應:利率下降導致美元貶值,資本將從美國流向全球市場,尤其是發展潛力大、資產定價低的新興市場。這也是過去一年多以來新興市場資本市場表現較好的主要原因。
對中國而言,當前國內正實施寬松的財政貨幣政策,中美息差縮小將減輕資金外流壓力,進一步拓展我國貨幣政策空間。
對資產價格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利好消息,構成了當前A股與港股市場樂觀預期的基礎。
對企業而言,需汲取上一輪周期的教訓:避免在低利率時期過度舉借美元債,以致在加息周期中承壓。企業應精準把握融資節奏,同時抓住美元潮汐為新興市場帶來的積極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