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回家探親這幾天,感覺父母整日都盯著手機。仔細一看,母親在各大平臺做任務,集金幣。父親則不斷上滑短視頻、刷著微短劇。”這個“五一”小長假,回安徽老家看望父母的李女士察覺到了父母的變化——年過七旬的他們,成了“網癮老年”。
根據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近11億人。與2023年12月相比,網民人數增加742萬人,其中60歲及以上網民占新增網民的20.8%。隨著數字化的深入,老年人曾經面臨的“數字鴻溝”被漸漸填平,隨之而來的卻是另一個怪圈: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正在掉入智能手機里的各種“數字陷阱”。從集金幣、刷短劇到學配音……這些看似“餡餅”、實則陷阱的套路,讓他們在耗費心力的同時也付出不少真金白銀的“學費”。
刷視頻看廣告能賺錢?很多老人支出遠大于“收入”
李女士沒想到,省吃儉用了一輩子的父母,會被智能手機迷了心竅。這兩臺新手機,是今年過年時李女士剛給他們換的。此次回家,李女士發現,母親同時用著老手機和新手機,兩臺機器的屏幕不停播放著各類視頻,只是為了領金幣。
母親告訴她,“在短視頻平臺上刷視頻、看廣告都能賺錢。集滿1萬個金幣就可以兌換1元現金”。
那么,真有這樣“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李女士拿起母親的手機仔細研究,發現了其中的奧妙。就拿看視頻來說,一開始只要觀看5秒就能得到5個金幣,但只要連續看了一段時間,就必須看滿20秒才能領一個金幣。“我翻看了一下她的賬戶,除了第一個月兌換到了20元,后面每月最多就領了兩三元。更氣人的是,在看這些視頻廣告的過程中,媽媽還難擋誘惑,買了一堆看似實惠實則劣質的小東西,不僅把辛苦刷來的錢還給了平臺,還倒貼了不少。”李女士說。
在社交平臺上,不少網友都有著李女士類似的困擾:“迷上刷手機之后,父母連孩子也不好好管,做飯也糊弄,天天看短視頻,每天討論的就是幾分幾毛。”“我媽也是,半夜起夜就開始刷,一輪一輪地刷,帶孩子的時候還會給小孩看視頻”……還有網友說,現在不得不定期給父母清理手機微信,“每次打開,從A到Z,發現父母關注了幾百個微信公眾號,估計都是刷小視頻的時候被吸引過來的”。這些微信公眾號、服務號往往打著生活小妙招或者養生的旗號,做各種營銷和推廣。
動輒學費上萬,渴望“學本領”的老人被精準收割
還有不少老年人,忙著在手機上學本領、學才藝。
朱阿姨今年剛過70歲。年輕時酷愛文藝的她最近迷上了“配音”。半年前,她無意間從手機上看到了某聲音訓練營的廣告——“0元學配音”“聲音變現”,從此迎來了“金牌導師”們的“死纏爛打”。為期五天的免費培訓課,到了第三天,導師就發來了一張8800元的進階班賬單,伴隨而來的,是導師們的一致夸贊:“你的聲音可塑性很高,我們都覺得你能學得出來并實現自己的聲音價值……”架不住這些每天不停出現的情緒價值,朱阿姨終于續了費。
三個月后,當朱阿姨上完8800元的進階班后,導師們口中那些“每天都能接配音單,時薪兩百不是夢”都沒有實現,可她卻已又花了好幾千元買了錄音棚和版權有聲書。在用了近一個月讀完了那本好幾萬字的有聲書后,仍沒看到“水花”的朱阿姨終于意識到不能再往里砸錢了。為了讓朱阿姨不再繼續沉迷這些代價高昂的直播課,朱阿姨的女兒,還悄悄把她微信里關注的主播賬號和相關視頻號都刪了。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中老年人網絡素養提升實踐及效果報告》顯示,隨著數字化和老齡化的深入交叉發展,越來越多中老年人感受到互聯網帶來的便利,但也遭遇到各類網絡風險的困擾。大多數中老年人對互聯網使用持積極態度,提升數字技能、學習網絡知識的意愿強烈。
網絡上那些層出不窮的所謂AI課、剪輯課、配音課,瞄準和“收割”的,正是那些渴望發光發熱、充實自我的老年群體。不少專家因此建議,應對互聯網平臺和相關企業加強監管,改進算法推薦機制,維護清朗的網絡環境。
子女的耐心,才是父母最好的“防詐網”
在上海老年大學,關于短視頻制作、手機攝影等智能課程備受老年人歡迎,每次一發布就被秒空。在手機攝影班,68歲的張阿姨已經跟隨老師衛卓然學了大半年的拍照和修片。“在來老年大學之前,我都不敢用智能手機,只會打電話發微信。現在,我已經是社區的攝影志愿者了,經常為社區活動拍點照片。”
家住浦東的強阿姨,是短視頻制作班的學員。每周三,她都會“長途跋涉”到上海老年大學欽州書院上課。“現在手機上針對老年群體的各種‘套路’很多,有時防不勝防。老年人學習互聯網知識的渠道又比較有限,像老年大學這些課程雖好,但名額實在不好搶。今后是否可能以社區為單位,組織一些面向老年群體的互聯網培訓,或者多向老年人提供一些正規的網絡學習資源。讓老年人能盡可能方便地學到有用的網絡知識。”強阿姨表示。
事實上,相關探索早已在不斷推進。據中國老年大學協會遠程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上海老年大學副校長王敏介紹,近年來上海老年大學、上海遠程老年大學每月都會聯合各區老年大學,發布更新包括中醫康養、智能手機應用、反詐防護等幾十門實用課程,老年朋友無需注冊和登錄,只要掃碼即可在線進行系統性的學習。
今年“五一”前夕,上海老年大學還發布了2025年老年人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專題公益培訓,包括AI基礎、手機攝影、視頻剪輯等老年人熱衷的智能課。“很多老年學員碰到手機上的問題,寧可搶課來學校問老師,也不愿在家問子女。”王敏因此建議,在父母觸網的過程中,作為子女應該多點耐心,因為老人不僅需要物質反哺,更需要精神慰藉和情緒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子女的耐心,才是父母最好的“防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