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新聞6月14日訊(記者翟智超)作為地平線旗下獨立子公司,地瓜機器人自2024年初開啟獨立運營以來,始終專注構建機器人時代的“母生態”,聚焦芯片與軟件基礎設施研發。CEO王叢也曾明確提出“地瓜除了不做本體,其他什么都做”的戰略定位。
這一戰略選擇,使地瓜機器人在機器人賽道中化身“賣鏟人”,不追逐熱門的機器人硬件本體,而是致力于為行業提供通用的軟硬件底座。
不過,在機器人賽道中,當好“賣鏟人”并非易事。在最新一場媒體交流會中,地瓜機器人相關負責人向藍鯨科技坦言,“生態建設需要長期投入和積累,同時市場上已有不少實力強勁的競品,商業競爭激烈。”
當波士頓動力的Atlas機器人以教科書般的后空翻引發全球驚嘆時,人形機器人仿佛被視作科技進化的終極形態。然而,王叢卻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觀點:未來的機器人將走向形態多樣化,而非固守人形這一單一模式。
市場數據正在印證這一趨勢的強勁勢頭。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最新統計,2024年全球非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同比增長42%,其中農業機器人、醫療手術機器人、特種作業機器人增速均超過人形機器人領域增速。
王叢進一步認為,就未來而言,機器人形態的多樣化進程正由三股顯著趨勢共同驅動。首先,是傳統機器人的智能化升級浪潮,從消費家電領域的掃地機器人、割草機器人,到工業場景中的協作機器人,都在進行著智能化的革新;其次,新興消費電子智能機器人持續涌現,陪伴機器人、網球機器人、水下機器人、高爾夫陪伴機器人等新物種不斷問世,幾乎每一兩個月就有新的公司和產品進入市場;最后,行業細分的深化趨勢愈發顯著,越來越多針對特定場景與需求的機器人解決方案不斷涌現。
隨著機器人品類快速擴張,王叢指出,“未來行業背后必將涌現成百上千家企業。”然而,企業的持續發展離不開龐大開發者群體的支撐,而當前的人才培養體系卻存在結構性矛盾——“高校尚未設立獨立的機器人專業,相關人才分散于計算機、自動化、機械等多個學科,缺乏系統化、專業化的培養路徑。”
更大的挑戰在于市場格局的分散化。王叢進一步分析,當市場容納如此眾多的企業,并需要數以百萬計的開發者時,分散的格局極易導致嚴重的資源浪費:大量企業可能在底層技術和通用模塊上“重復造輪子”。
這類共性需求因企業規模分散、利益協調困難,難以通過自發合作解決。因此,構建一個能整合資源、統一標準的平臺化生態,成為破解行業低效發展、支撐未來規模的關鍵路徑。王叢認為,行業亟須一個類似“英特爾”在PC行業所扮演角色的底層支撐平臺。
龐大的市場規模也凸顯生態構建的必要性。市場研究機構預測,到2030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260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7%,其中服務機器人增速更高達21%。
王叢表示,“我相信通過生態建設,未來會有更多的機器人企業孕育而出。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各行各業的機器人,無論是陪伴割草的,還是最近的人形,我們都已經有量產出貨。”
據地瓜機器人開發者生態副總裁胡春旭胡春旭透露,地瓜機器人已與超過20家具身智能頭部客戶建立合作,RDK S100已獲超過50家客戶測評,成功賦能點足機器人、小型雙足機器人、半人形機器人、四足機器人、LeRobot機械臂、人形機器人等產品形態,以及應用于BEV檢測、多路視頻檢測等多種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