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是由中國倡議發起、57國共同籌建的國際多邊開發銀行。今年是亞投行成立十周年的重要節點,作為其重要的年度旗艦活動——亞投行第十屆理事會年會于2025年6月24日至26日期間在北京召開,近100個國家和地區的3500余名嘉賓齊聚一堂。
在年會舉辦期間,新京報貝殼財經就亞投行十年以來突出成果以及未來幾年的業務優先方向等市場關注話題,專訪了亞投行政策戰略代理副行長鄭權。
亞投行踐行多邊主義原則體現在這些方面
新京報貝殼財經:今年亞投行年會以主題突出“合作共贏”,請問在綠色發展和跨境合作方面有哪些典型做法?
鄭權:我們更新的2030年的戰略,特別強調我們要與多方合作。無論是成員國內的銀行,或是基礎設施的投資方,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合作的對象。我們需要跟多方的合作伙伴一起、動員更多資金來支持基礎設施建設。
新京報貝殼財經:亞投行如何通過推動多邊主義,贏得國際社會信任,推動全球經濟發展?
鄭權:亞投行本身就是一個多邊發展機構,我們是從原來的57個創始成員國,到現在110個成員,由這么多的成員建立起來的多邊發展銀行,本身就需要踐行多邊主義的原則。
我們的多邊主義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整體而言,亞投行有著多邊的治理架構。我們的理事會是由100多個成員組成的,我們董事會雖然只有12席董事,但12席董事卻代表著100多個成員;在董事會下面是行長以及管理層,亞投行團隊也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隊伍。亞投行現有員工接近700名,來自70多個國家,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大家庭”。
二是亞投行的決策機制是多邊模式,重要議題都要拿到董事會上,大家商量著辦。我們會跟各個成員國、各位董事充分協商,找到比較好的最終解決方案。
在我們過去幾年中其實有過很多非常重大的決策,最初階段也是存在不同看法,后來我們花時間跟很多董事、成員進行細心溝通,大家漸漸地也都找到了比較好的解決方案。因為大家最終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促進亞洲區域的基礎設施發展。而溝通的這個過程本身,也是我們踐行多邊主義的一個體現。
在全球治理重大問題中發出亞投行聲音,是十年來最大成果
新京報貝殼財經:亞投行至今已走過十年歷程。亞投行十年發展的突出成果有哪些?
鄭權:我認為,亞投行十年發展歷程最突出的成果就是樹立了多邊發展銀行的典范。
上述我提到的多邊治理規則,只是其中一個例子。亞投行現在已經被全球廣泛承認為國際多邊發展體系中的一員。作為多邊發展體系中的一員,我們跟全球其他多邊發展銀行和多邊發展機構一起對全球治理當中的重大問題進行討論,發出我們亞投行的聲音,特別是亞投行發展中成員的聲音,在我看來這是最大的成果。
亞投行發展十年第二項突出的成果表現為擴大了成員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規模,并且讓成員廣泛受益。
亞投行從零起步,到現在我們總投資項目超過300個、總批準的金額超過600億美元、覆蓋了38個成員。實際上,我們正是通過這樣的資金和項目,讓30多個成員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有力支持。
但是這些基礎設施不只是一個個單一項目,亞投行所有的項目都要求實現可持續性目標。所謂可持續性,就是我們對所有項目都不僅要求環境和社會不能受到侵害,更要求環境和社會要因此受益。
這四大業務布局將成為亞投行重點支持的項目領域
新京報貝殼財經:根據年會期間發布更新的《中期發展戰略(2021-2030)》(簡稱“中期戰略”),請介紹一下亞投行未來幾年的業務優先方向、未來目標?尤其是相較于過去幾年,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新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
鄭權:當前亞投行發展環境整體出現了一些新變化。首先,全球不確定性增長,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在這種情況下,全球經濟面臨挑戰,亞投行的發展也同樣面臨挑戰。其次,近年來,多邊發展銀行存在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合力支持借款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再次,十年發展之路走下來,亞投行本身的成長也需要將一些成功的經驗加以總結、以期進一步提升。
前幾天,亞投行董事會審議一致通過了中期戰略。中期戰略在幾個方面做出調整和更新,“綠色基礎設施(包括氣候變化、氣候減排以及氣候適應性項目)”“互聯互通和區域合作”“科技驅動的基礎設施”及“動員私營資本”成為我們四大業務布局優先方向,也是我們重點支持的項目領域。
在這些重點領域中,我們設定了幾個目標:一是在2025年后氣候融資占比要超過50%;二是到2030年跨境互聯互通項目占比達25%-30%;三是到2030年私營部門融資項目占比達50%或以上。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對亞投行政策戰略做的這些調整,屬于微調,不涉及重大調整,5年前通過的亞投行戰略仍然有效。因為當前及未來基礎設施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亞投行作為多邊發展銀行,在提供資金以及動員更多的資金參與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方面是能夠持續發揮重要作用的,因此亞投行發展戰略的主調沒有變化,未來我們將對成員國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更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