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新聞9月10日訊(記者金磊)浙江民營經濟活躍,而民營經濟發展壯大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支持,也因此該地區銀行也有著比較多的新策略、新視角、新打法。
在浙江的城商行中,作為A股上市公司,寧波銀行、杭州銀行的規模、營收、凈利潤等遠超其他銀行,寧波銀行今年上半年規模更是超越上海銀行成為前三,杭州銀行資產規模也超過了兩萬億元。
而浙江大多數城商行資產規模停留在第二梯隊,在5000億上下,其中包括了溫州銀行、紹興銀行以及臺州地區的“小微三杰”泰隆、民泰、臺州銀行等。
然而,在業績層面,今年上半年這幾家具有鮮明特色的銀行增長腳步卻同時出現了放緩,甚至首度出現“營收凈利雙降”局面。
具體來看,2025年上半年,泰隆銀行實現營業收入84.22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3.8%;凈利潤26.89億元,同比降幅達5.3%。營收與利潤的雙降,折射出銀行在當前市場環境下經營面臨的挑戰。
從營收結構來看,該行各項核心收入指標均呈現不同程度下滑:上半年利息凈收入實現72.59億元,同比下降1.91%。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為2.08億元,同比大幅下降21.8%,這主要源于中間業務受金融科技沖擊及行業競爭同質化影響顯著。投資收益下降11.53%,債市波動削弱資產配置優勢。
而臺州銀行似乎業績要下降的更大些。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臺州銀行營業收入和凈利息收入均出現下滑。報告期內,該行實現營收58.60億元,同比下降10.41%,這是近年來營收首次出現負增長。
從收入結構來看看,該行利息凈收入51.27億元,同比下降10.61%,中間收入0.79億元,同比下降32.73%,投資收益7.58億元,同比增長27.70%。
不難發現,這兩家銀行都面臨著息差壓力加大、中間業務增長乏力等行業普遍問題。
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營收主要依靠的是利息凈收入,相比其他銀行,在前兩年凈息差銀行普遍承壓的情況下還能保持一定增長,例如泰隆銀行、民泰銀行、臺州銀行成立之初就定位于小微銀行,雖然凈息差這兩年也有所下滑,但前期受到的影響肯定比大行要小一些。然而在凈息差繼續下滑疊加地方經濟周期風險暴露等問題,這一模式也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有銀行從業人員回憶,十幾年前泰隆就來到上海通過獨創的“三品三表”(人品、產品、押品;水表、電表、海關報表)信貸服務模式開始展業,靠“信貸員跑斷腿”模式慢慢崛起,甚至很多從業人員并沒有銀行從業經驗,這在當時的市場上沒有抵押物就給小企業貸款是完全難以想象的。
然而在近幾年從數據來看,如今業務來到瓶頸的同時也面臨了不少挑戰。2025年上半年,泰隆銀行的凈息差已經降至3.25%,但仍保持著高于同行不少的凈息差水平。
前幾年超5%以上的高息差變成了相對高息差甚至中息差,另一方面,地域經濟的風險也在慢慢顯現,這些定位小微特色的銀行必須走出長期處于高息差環境下的“舒適區”并作出相應調整策略。可以看到的是,泰隆的不良率已有抬頭,根據2022年-2024年各報告期末數據,泰隆銀行不良率依次為0.92%、0.98%、1.19%。
而臺州銀行的凈息差一度達到5.13%,如今只維持在2.8%左右。2024年該行撥備覆蓋率從359.29%下降至309.67%,用調節撥備計提的方式來釋放了一定利潤空間,短期內雖然維持了利潤規模,但并不是長久之計,從今年上半年數據就可以看出。
截至2025年6月末,臺州銀行依然保持著小微企業貸款占比超過90%的業務結構,制造業、批發等行業還是貸款主要投向,具有周期性,因此受當地經濟結構影響較大。
然而這個現象或許只是一個開始,過去幾年仰仗小微業務的小銀行可能都會碰上這個問題,在高凈息差持續收窄疊加資產質量持續下行下,大家都在蓄力等待如何穿越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