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汽車保有量趨于飽和,傳統車險市場增長放緩進入存量競爭階段。新能源汽車保險業務則自問世以來持續虧損,成為行業“難啃的骨頭”。
行業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保險業承保新能源汽車3105萬輛,保費收入1409億元,但承保虧損高達57億元,新能源車險呈現出連續虧損狀態。在高賠付、高成本的陰影下,不少險企對新能源車險業務持審慎態度。
即便如此,頭部財險公司依然在積極尋找新能源車險業務的盈利轉機。
2025年上半年,財險“老三家”新能源車險已見盈利曙光,一定程度上帶領行業走出虧損泥潭。監管部門亦出臺了《關于深化改革加強監管促進新能源車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從數據共享、維修標準、費率厘定等多方面推動行業提質增效。
在此背景下,國內財險“一哥”人保財險選擇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尋求新能源車險業務的新增長點。
新能源車險出海潮
今年上半年,財險“老三家”在新能源車險經營上喜報連連。
太保產險的新能源車險原保險保費收入105.96億元,占車險保費比例從去年同期的14.1%上升至19.8%。新能源車險服務車輛數超過536萬,且已實現承保盈利。
平安產險披露,上半年,承保新能源車575萬輛,同比增長49.3%;新能源車險原保險保費收入217億元,同比增長46.2%,已實現承保盈利,成本呈現持續優化趨勢。
2024年時,中國人保便對外宣布,新能源車家用車綜合成本率低于100%,實現盈利。今年上半年,人保財險新能源車險承保車輛數量同比增長約36.8%,并實現了承保利潤大幅提升。
人保財險總裁于澤在2025年中期業績會上指出,2025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突破百萬輛,同比增長超過70%,保持強勁增長態勢,為相關車險業務拓展提供了堅實市場基礎和重大機遇。
官方數據同樣印證了這一趨勢。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我國汽車出口308.3萬輛,同比增長10.4%;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06萬輛,同比大增75.2%。隨著中國新能源車不斷駛向全球,與之配套的保險服務需求同步涌現。龐大的出口增量意味著海外新能源車車險市場正加速形成,為險企“走出去”提供了肥沃土壤。
面對機遇,人保財險制定了明確的區域拓展戰略,即“聚焦香港、探索亞洲、規劃全球”三步走。2025年年初,人保財險在中國香港成功落地首單新能源汽車車險業務,成為業內首家在境外開展新能源車險業務的險企。
今年上半年,人保財險香港新能源車險項目已承保香港地區中國品牌新能源車輛超過1000臺,當前賠付率約50%左右,遠低于國內平均水平,經營表現大幅好于預期。于澤表示,由于目前承保數量不多,賠付風險仍需持續監控,但這一良好開局增強了公司拓展海外市場的信心。
緊隨香港之后,人保將目光投向東南亞。2025年6月,人保財險結合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布局,選定泰國作為境外業務第二站,成功實現泰國新能源車險首單落地。
這是國內險企首次將新能源車險業務落地海外市場。于澤稱泰國項目是人保車險服務從境內走向海外的關鍵一步,也是公司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服務國產車企出海的重要舉措。
截至目前,泰國項目已開始為在泰銷售的國產新能源車型提供保險保障,但整體業務仍處于起步階段,有待進一步擴大規模。
值得注意的是,人保財險在海外拓展中并非“單槍匹馬”作戰,而是選擇了與全球保險巨頭安盛(AXA)合作的模式。
安盛天平首席定價官殷兆男將此形容為“全球資源本土適配”的協同模式,既引入國內成熟的數字化定價模型在海外市場驗證優化,又利用安盛的本地運營能力確保因地制宜地落地服務。換言之,人保擅長的精算定價和風險管控與安盛強大的本土渠道和服務網絡形成優勢互補,在異國他鄉共同打造新能源車險的保障方案。
人保的探索并非孤例。近年來,隨著中國車企加速出海,國內多家頭部險企已錨定新能源車險出海這一新賽道,行業正興起一波“出海潮”。
太保產險同樣在今年邁出關鍵一步。太保產險攜手日本三井住友海上火災保險(MSIG)及中怡保險經紀,與多家國內新能源車企達成戰略合作,在泰國市場批量落地了多張新能源車險保單。
據介紹,太保為泰國項目提供風險保障和技術支持,三井住友承擔本土承保理賠服務,中怡經紀負責產品設計及再保安排,充分發揮各方所長。這種“技術輸出+本土服務”的全鏈條方案,被視為車險出海的“中國方案”之一。同樣地,平安產險今年也成功承保了一家頭部自主新能源車企出口歐洲的新能源乘用車責任保險項目,通過當地合作拓展海外業務。
車車科技創始人兼CEO張磊告訴界面新聞,新能源汽車的出海,對車險服務出海也是重大機遇。一是能夠填補海外市場空白。許多新興國家和地區的車險體系仍相對傳統,中國保險公司的新能源車險可以彌補當地產品和服務的不足。二是產業協同,與車企深度綁定,延長服務價值鏈,通過車企渠道,向海外輸出國內成熟的數字化保險交易平臺和風控經驗。三是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中國車險隨新能源汽車一同走出去,有望推動新能源車險標準的國際化。
出海風高浪急
盡管前景誘人,但新能源車險出海絕非坦途,行業仍面臨多重挑戰需要破解。
車車科技創始人兼CEO張磊向界面新聞表示,新能源車險出海主要面臨的難點集中在監管、用戶、定價和維修網絡四方面。
“不同國家的保險法律、監管要求和牌照制度差異明顯,進入成本高,周期也比較長;海外車主的投保習慣、品牌接受度以及對價格的敏感度,與國內市場差別很大,需要耐心培育;雖然新能源車能產生大量運行數據,但在出海初期,缺乏本地理賠與事故數據,保險公司很難做出精準的定價;同時新能源車的維修離不開專業技術和配件,在海外搭建或者合作建設一個既認可中國車型、又能保證質量與成本的維修網絡,難度和投入都不小。”張磊指出。
某合資產險公司車險負責人向界面新聞分析,由于外國的駕駛習慣、地形路況、交通規則等與國內有很大差異,定價模型無法直接遷移,短期內可能不準,業務大概率虧損。
這也是為何國內險企出海普遍采用“聯合艦隊”模式:由中資險企提供定價模型、再保支持和風險管理等技術輸出,當地知名險企負責合規展業和落地服務,再借助經紀公司等渠道資源完成產品設計和銷售。
張磊預計,目前,中國保險公司出海多依賴與當地知名保險公司合作,通過分保或聯合承保快速進入市場,降低風險與合規壓力。未來,隨著海外分公司的建立和品牌知名度的提升,是有機會實現海外自主承保。
前述車險負責人建議,中資險企可優先選擇那些中國車企已形成規模銷售甚至建廠的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試點。“因為車企在當地建廠,往往意味著零部件供應、維修服務等配套更完善,這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保險理賠成本和運營難度。”
事實上,人保、太保首批選擇的中國香港、泰國等市場,正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重點地區,不少自主品牌在當地已有生產基地或銷售網絡,為保險服務輸出提供了良好基礎。同時,通過與車企、再保機構協同,險企也在協助車企建立境外維修備件體系,以緩解未來大規模承保可能帶來的理賠壓力。
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海外市占率節節攀升,相關金融保險配套需求愈發迫切。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保險服務必須跟隨中國汽車走出去,這是大勢所趨,也是險企自身實現增長轉型的機遇。
于澤表示,發展新能源車險既是公司穩定國內車險市場份額的戰略支撐,更是境外推動新能源車險出海項目的戰略選擇。換而言之,在國內增量有限的情況下,新能源車險“出海”被視作財險公司尋找新藍海、開拓營收第二曲線的重要舉措。
展望未來,人保財險表示將以中國香港、泰國項目經驗為支點,深化全球保險合作,積極探索其他東南亞國家市場,并規劃進入歐洲、南美洲等主要保險市場復制這一模式。通過不斷輸出公司在新能源車險方面的定價、風控和管理能力至海外,人保希望鞏固并擴大其在國際保險市場的先發優勢和核心競爭力。于澤預計,境外車險業務將成為公司新的業務增長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