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在26歲以前,幾乎完成了他在物理學界最重要的發現;愛因斯坦26歲時寫下狹義相對論;達爾文28歲就找到了物種演變的根本……技術的浪潮每天都在翻涌,真正能推動它向前的,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科技進步,本質上是在一次次挑戰、試錯與突破中積累而成的。
「做時代認知的推進者」
交大計算機系是我接觸這個行業的起點。本科與碩士六年半的求學經歷,讓我學會了在交叉學科中尋找答案,在復雜和不確定中搭建思維框架。這段訓練,深深影響了我后來的創業與管理方式。
多年后,我又以校友、客座教授的身份回到母校。和老師們一起,共建了聯合實驗室,發起了全球高校AI學術聯盟,設立了計算法學與AI倫理中心。2019年成立的清源研究院,成為最具標志性的一步。它是交大和商湯共同探索的新模式——既是科研陣地,也是青年成長的舞臺。幾年來,研究院培養了上百位研究生和博士生,不少同學成為科研骨干,還有一些走上產業一線,把想法轉化為真實的生產力。
記得在“國智班”第一次班會上,我對同學們說:要做時代認知的推進者。最重要的不是沿著既有的路線前行,而是在不確定中建立自己的思維框架,勇敢去探索未知。八年的合作讓我更加堅信:校企合作的價值,不只是培養人才,更在于為年輕人提供真實的土壤和舞臺,把年輕人的好奇心與勇氣連接到科研前沿和產業現場,讓他們的探索真正匯入推動行業發展的洪流。
這種精神也在商湯延續。年輕人最可貴的地方,就是他們敢于直面不確定。我們在內部推行“1+X”戰略,讓更多“90后”“95后”走到前臺,在創新和管理中承擔核心角色。正是在他們的勇氣與創造力推動下,我們不僅能聚焦業務增長引擎,還能同時孵化具有發展潛力的垂直領域的龍頭生態企業。商湯“日日新”多模態大模型,一舉拿下國內外權威榜單的“雙冠王”,就是最好的例子。背后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年輕研發人員敢想敢試、敢于挑戰共識的生動寫照。
「讓AI真正走進日用」
然而,光有勇氣和探索還不夠。真正的創新,必須在現實世界里找到落地的舞臺,才能不斷獲得反饋,走得更遠。
這幾年,我切身感受到AI正在迎來新的關鍵期。政策層面,《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發布,為行業的發展搭好了方向與舞臺:標準更清晰,安全邊界更明確,算力與數據的可獲得性也在提升。科研任務與產業任務開始雙向牽引,創新成果更容易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與此同時,技術本身也在發生躍遷。十年前,人工智能的進步主要依靠人工標注的知識積累;而今天,生成式AI依托自然語言這一高密度的知識載體,獲得了更強的泛化和可遷移能力。也正因如此,多模態的深度融合成為通往通用人工智能的必由之路。
技術的泛化,也讓場景的可能性被大大拓寬。當模型能夠跨領域遷移,它就能在教育、醫療、金融、城市治理等更多真實領域中落地生根。商湯“日日新”大模型一直致力于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提高推理服務的性價比,真正做到AI普惠。許多青年人提出的新問題與新解法,通過產業的力量加速送達“百姓之日用”,這是技術與社會同頻共振的真實注解。
真正的進步,總是在曲折與積累中顯現。今天,正值政策、技術與場景的關鍵階段,更需要有人久久為功,把青年人的勇氣和創造力轉化為行業與社會的真實進步。正是由于年輕人敢于邁出哪怕是錯誤的一小步,創新才能走出那激動人心的一大步。
(作者為商湯科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全國工商聯人工智能委員會輪值主席、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校友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