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價一路高歌猛進,9月9日現貨黃金價格突破3650美元/盎司,一舉突破了1980年1月通脹調整后的歷史高點。
隨著金價節節攀升,讓許多正在籌備婚禮的新人倍感壓力。在黃金高價位入手,還是繼續等待時機?
中州期貨研究所所長金國強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黃金市場仍在上行通道中,去美元化的長期趨勢也在持續,“只要在相對低點買入,就是合適的選擇” 。他提醒,剛需消費者在選購時,更應關注產品的變現能力。比如,挑選流通量大、容易轉手的飾品,比那些工藝繁復、黃金含量較低的款式更能體現保值功能,才能兼顧“佩戴之美”與“財富守護”。
買還是等?
黃金在婚嫁中承載著獨特寓意。無論是長輩傾情相贈的“三金”還是新人親手挑選的對戒,不僅是首飾,更是財富、承諾與圓滿的寄托。
“11月要辦婚禮,原本想等金價回落再買,但沒想到等來又一波上漲。”王強(化名)向記者坦言,自己一度猶豫不決。
今年4月,現貨黃金一度突破3500美元/盎司高位,隨后震蕩下行。王強盼著能回到2024年的價格水平,于是預留了5萬元讓未婚妻決定何時買。但沒等到理想價位,近期金價再度飆升反而讓他更糾結。“目前黃金價格太高了,我們暫時不打算買了。”
相比之下,李華(化名)就果斷得多。國慶婚禮在即,而他早在4月金價上漲時就出手在深圳水貝入手一套首飾。“手續費低,即便后面金價有所回落,總體算下來仍然劃算。”他笑言,“算是買對了時機。”
金國強認為,對于剛需消費者來說,他們并不是投資者,既然是消費,就會更關注“實惠”——什么價格更合適、怎么買更劃算,這才是剛需群體考慮的重點。
黃金首飾消費下降26%
高企的金價悄然改變消費結構。
中國黃金協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黃金消費量為505.205噸。其中黃金首飾消費199.826噸,同比下降26%;而金條及金幣消費則高達264.242噸,同比增長23.69%;工業及其他用金41.137噸,同比增長2.59%。協會分析認為,高金價抑制了首飾消費,但金條投資需求依然旺盛。
從國際視野來看,多家機構仍普遍看多黃金。摩根士丹利在最新研報中將黃金年底目標價設定為3800美元/盎司,并強調黃金與美元的強負相關性仍是關鍵邏輯。高盛則重申預測,到2026年中期金價將升至4000美元/盎司;美國銀行亦預計到2026年上半年金價有望觸及4000美元/盎司。
廣發期貨高級黃金投資分析師葉倩寧表示:“黃金作為‘硬通貨’具備中長期投資價值,尤其在市場風險加劇時,其低相關性突顯避險屬性。實物黃金仍是投資者配置的重要方式。與首飾相比,金條和金幣加工成本更低、回收價差更小,因此更受青睞。”
在時間節點上,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指出,購買黃金首飾,宜避開春節、國慶等消費旺季,擇4至6月市場淡季入手——此時需求疲軟易現價格洼地;宏觀上,關注美聯儲政策轉向或地緣風險緩和期,常伴隨金價回調契機。品種選擇則須回歸本質:足金首飾(99.9%純度)為最優解,其工藝簡約、溢價低、回購流通性佳;切忌追逐3D硬金、古法金等高工藝溢價品類,其工費溢價常超50%,可能形成消費陷阱。消費者購買時務必認準品牌旗艦店與權威鑒定證書,確保品質與流動性。黃金投資重在“質”而非“量”,理性務實方為長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