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7日,世貿組織(WTO)發布年度《世界貿易報告》(下稱報告),稱如果能夠彌合差距,到2040年,由于生產力提高和貿易成本降低,人工智能(AI)可以使跨境商品和服務流動增加近40%。
該報告稱,要使AI和貿易促進包容性增長,并讓各方廣泛受益,就需要制定政策來彌合數字鴻溝,投資于勞動力技能,并維護開放且可預測的貿易環?。
世貿組織副總干事希爾(Johanna Hill)在發布會上表示,盡管貿易格局瞬息萬變,地緣政治或地緣經濟占據新聞頭條,但我們正面臨著其他正在重塑全球經濟和國際貿易未來的趨勢,“AI無疑是其中之一”。
希爾表示,在日益復雜的貿易環境中,AI可能成為貿易的亮點。它提供了新的機遇,可以降低貿易成本,提高生產力并擴大全球市場參與度。
WTO和國際商會的聯合調查發現,目前90%使用AI的公司報告稱,AI在貿易相關活動中帶來了切實的益處。
貿易本身可以成為包容性人工智能轉型的強大推動力。WTO報告估計,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賦能商品貿易總額(包括原材料、半導體和中間投入)達到2.3萬億美元。
希爾表示,私營部門處于AI開發和部署的前沿。上述聯合調查提供了企業如何使用AI的第一手資料。“調查特別關注企業如何使用AI,并顯示,就微型、小型和中型企業而言,它們似乎仍然缺乏充分利用最先進AI解決方案的規模和資源,但與此同時,它們對AI在未來幫助它們進入全球市場方面的作用持更為樂觀的看法。”她表示。
報告并顯示,到2040年,AI可能顯著促進貿易和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根據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經濟體之間不同程度的政策和技術追趕水平,WTO預計全球貿易在不同情景下將增長34%-37%。與此同時,全球GDP在不同情景下可能增長12%-13%。
根據WTO測算,如果中低收入經濟體與高收入經濟體的數字基礎設施差距縮小50%,并更廣泛地采用AI,預計這些經濟體的收入將分別增長15%和14%。
然而人工智能的變革潛力并非人人都能享有。“數字基礎設施、技能和硬件獲取的不平等可能會加劇差距。這意味著,只有我們采取有意識地行動,縮小數字鴻溝,投資教育和培訓,部署適當的勞動力調整政策,并維護開放且可預測的貿易環境,才能發揮貿易和AI促進包容性增長的潛力。”希爾表示。
報告補充道,投資教育和培訓并實施適當的勞動力市場政策有助于避免經濟體內部不平等現象的擴大。
AI貿易政策開放指數
報告提出,AI對包容性增長的影響還取決于貿易和貿易相關政策的設計。譬如,各國國內政策和國際合作塑造貿易與AI,促進包容性經濟增長。
報告認為,受高收入和中上收入經濟體的推動,對AI相關商品實施的限制隨著時間的推移急劇上升,從2012年的130項增至2024年的近500項。AI相關商品的獲取仍然不均衡,一些低收入經濟體的約束關稅高達45%。
WTO表示,目前該組織下的各項協議,例如《信息技術協定》《服務貿易總協定》《技術性貿易壁壘協定》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已經為AI的發展和部署提供了支持。
WTO還在報告中提出,WTO在貨物和服務方面作出進一步承諾,例如更廣泛地參與《信息技術協定》和更新《服務貿易總協定》承諾,不僅可以使AI更具包容性,而且更經濟實惠。
WTO提出,貿易相關的AI挑戰根植于更廣泛的政策之中,在基礎設施、能源、教育等領域的配套政策以及政府支持也同樣重要。因此,WTO與其他國際組織之間更緊密地合作對于支持全球更廣泛地參與AI驅動的經濟至關重要。
為此,該報告引入了一個新的AI貿易政策開放指數,該指數涵蓋了與AI傳播密切相關的三個政策領域,分別是服務貿易壁壘、AI賦能產品貿易限制以及跨境數據流動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