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支付寶的醫療健康業務,其業務動作、聲量和產品迭代的速度,讓其在醫藥健康里迅速聲名鵲起。
在互聯網醫療的舊戰場,支付寶醫療業務的角色一度模糊。同屬阿里集團的阿里健康從藥品零售切入醫藥健康,并一度將支付寶的醫療業務收歸旗下,成為阿里醫療體系中更接近醫藥產業的核心承載,而支付寶的醫療業務長期以來只集中在支付端。
但在AI醫療的新戰場,支付寶不再滿足于作為醫保支付工具或掛號渠道,而是嘗試轉型為一體化的醫療服務平臺。 2023年大模型技術爆發后,支付寶相繼推出了“安診兒”、“AI健康管家”等多款AI產品應用,逐漸覆蓋更廣闊的醫療健康服務范圍,建立起包括醫保、掛號、問診、購藥、保險等流程在內的閉環服務。
在組織內部,今年3月,支付寶拆分了數字政企事業部,將其分為醫療、出行、民生三個獨立業務部門,以強化三個板塊的運作獨立性、自主性,而隨之意味著,醫療健康業務的組織架構和重要性在內部進一步提升。
在產業端,支付寶醫療業務的動作更為突進,在去年完成了對好大夫在線的收購震驚行業。
這一系列事件發生的更大的背景是,AI醫療行業的變革,正在風起云涌。在互聯網醫療時期沒有解決的醫療供給不足、醫療服務走不出醫院圍墻等諸多問題,正在AI醫療時代迎來新一輪的探索。
在今年1月的一場閉門會上,支付寶醫療健康板塊的負責人張俊杰在被問到如何看待競爭時,很直率的說道“說實話沒有人像我們那么傻,大家干的都是輕活,像我們這樣子耐心做醫院流程,做醫保支付的,像我們這么干的,行業里還真沒有,但這些簡單的事可能是最核心的。”張俊杰還透露,短期內,其追求的是兩個目標,第一是讓用戶有完善的醫療健康一站式體驗,第二是建立醫療AI的高地,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只做簡單的咨詢。
作為最早切入醫保支付場景的互聯網平臺,支付寶是如何從一個“醫保支付工具”進化為如今的AI+醫療健康服務平臺?
從“連接者”到“醫療服務平臺”初步轉型
支付寶布局醫療的起點,是政策導向下的政務數字化。
2014年起,支付寶率先與地方政府合作推進醫保電子支付、掛號繳費、疫苗預約、社保查詢等基礎政務服務的數字化。
彼時,國家正大力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政策,支付寶通過“城市服務”模塊迅速成為市民辦事的線上入口,接入全國各地城市醫保服務,實現醫保繳費、報銷、購藥等環節線上完成。
這一階段,支付寶的角色本質上是一個“接口平臺”——通過打通醫院HIS系統、醫保中心平臺、政府數據接口,讓用戶在支付寶完成一站式掛號、支付、報銷,重點在于“連接能力”。
它不提供自營醫療內容,也未涉足診療場景,更不觸及藥品供應鏈,完全將定位鎖定在“為政務數字化提供解決方案”,在后臺提供技術與流程整合。
而同一時期的阿里健康則選擇了另一條路徑。依托天貓醫藥館,阿里健康從藥品零售、電商平臺切入醫療健康,并參與國家藥品追溯監管平臺建設,更傾向于承擔“醫療流通端的服務提供者”角色。
兩者在阿里集團內部互為補充:支付寶主攻B端政務接口,阿里健康面向C端藥品零售。
到2024年底,全國醫保碼用戶已超過12億人,有超7億人通過支付寶激活醫保碼,略高于微信醫保碼服務的6億用戶。并且,支付寶的政務合作深度更大,相較于微信的輕量級服務,支付寶借助螞蟻政務能力和支付寶市民中心體系推進政務民生一體化,很多地方市民中心App基于支付寶小程序或框架搭建,如浙江“浙里辦”、福建“閩政通”等。
借助高頻、剛需的政務服務,支付寶積累了大量醫療場景用戶與系統對接資源,為后續平臺化打下了基礎。
憑借支付寶天然的金融屬性與支付基因,在醫保支付的布局逐漸走上正軌后,“螞蟻保險”于2016年上線,支付寶開始切入商業保險,并協同阿里健康打通“醫、藥、險”的數據閉環。
早期的支付寶完成了從醫保支付接口工具向商保生態參與者的初步躍遷后,開始挖掘“醫保+醫療+藥品+保險”全鏈條的更多可能性,嘗試從政務接口角色向醫療服務平臺演化。
這一轉變的標志,是“醫療服務”模塊的上線。2018年,支付寶手機客戶端已經集成了多款醫療健康應用,包括掛號就診、電子處方、復診開藥、送藥上門、母嬰服務等,試圖打造一站式就醫與健康管理入口。
但這一階段,支付寶的醫療平臺屬性仍不算成熟。一方面,其服務鏈路未完全打通,缺少處方流轉、配送等閉環能力;另一方面,阿里健康的角色與其有所重疊——在天貓醫藥電商之外,阿里健康也開始布局問診業務。
2018年沈滌凡出任阿里健康CEO后,憑借其對集團內部資源強大的協調能力,一度將支付寶、釘釘、天貓等平臺的醫療業務收歸由阿里健康運營,使阿里健康成為整個阿里集團的醫療“樞紐”。
此時的支付寶,更像是一個服務聚合平臺,處在“有入口無閉環、有場景無數據”的階段。用戶可以在支付寶掛號、問診,但醫療體驗本身仍由合作方承載,平臺的主動性與控制力有限。
發力AI
通過收購補全最后的短板
支付寶醫療業務后來的蛻變有兩個關鍵性的標志,其一是“AI First”的戰略轉型,其二則是收購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的開創者之一好大夫在線。
2023年大模型技術爆發后,支付寶醫療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戰略焦點全面轉向“AI驅動的服務平臺”構建。支付寶總裁韓韻毅曾表示,這一年螞蟻集團便已確定了戰略方向,未來十年將會是“AI First”的十年。
2023年以來,支付寶相繼推出螞蟻自研醫療大模型、智能問診入口“安診兒”、生成式電子病歷、C端健康助理“AI健康管家”等多款以AI能力為基座的產品,并通過這些產品打通了大模型+陪診+病歷+問診的全流程能力。
支付寶對于AI的定位十分精準克制:不強調顛覆醫生,而是明確“做助手”,“在患者端做每個用戶的健康管家,在醫生端就做好他的工作助手。”螞蟻集團副總裁、支付寶數字醫療健康事業部總經理張俊杰表示。
2023年發布的安診兒與2024年發布的AI健康管家是其中兩款核心AI產品,前者是面向醫生(B端)的AI輔助工具,專注于醫生臨床服務過程的效率提升與輔助決策支持,后者則是面向用戶(C端)的AI健康服務助手,承擔日常健康管理、初步醫療問診、疾病風險識別與服務推薦的角色。
相較于業內其他C端健康服務產品,AI健康管家不僅承擔著問診、知識問答等常見的服務內容,更是作為中樞引擎串聯起了醫保、掛號、問診、購藥、保險等服務,實現了從咨詢到藥品到保險的一站式閉環,產品更具整合力、落地場景更豐富。
這一階段,支付寶不再僅僅充當醫療服務的入口,而是希望成為服務的組織者,構建“平臺+AI”的醫療基礎設施。
2023年也是阿里健康再度權力交替,沈滌凡取代朱順炎二次出任CEO的一年。在朱順炎2020年至2023年任期內,阿里健康一度將戰略中心從電商轉移向更深層次地介入醫療核心圈層,做長互聯網醫療的商業鏈條。
但阿里健康推出核心產品的“醫鹿”APP進展并不順利,沒能打通“吸引患者社群——導流至公立醫院——換取外流處方——網售處方藥”的業務閉環,最終整個部門被調整,醫鹿APP也離線調整,淡出行業視線。
核心戰略折戟,業績增速回落,這時的阿里健康已經不再是集團內部醫療業務的唯一樞紐地帶,支付寶開始承擔起越來越多的醫療布局,甚至支付寶直接作為主體去完成了對好大夫在線的并購。
在支付寶的醫療服務鏈條中,如果說以AI能力為核心的AI健康管家等產品可處理80%的輕癥初篩,那么剩余20%問診工作仍需要醫生來承擔,好大夫在線補全的便是支付寶醫療體系中最關鍵的一塊能力,專業醫療服務能力與醫療信任機制。
一方面,好大夫在線長期沉淀的“圖文咨詢+患者管理+病情追蹤”機制,天然適合AI輔助下的慢病管理、健康打卡等C端粘性場景;另一方面,支付寶將各項AI服務接入好大夫的醫生網絡,實現“AI+醫生協作式服務”。
與此同時,支付寶與好大夫綁定還形成了一套覆蓋咨詢、隨訪、收入、數據的完整醫生服務鏈路,有助于AI模型的長期優化。深度整合好大夫在線之后的支付寶,已經具備了完整的醫療服務閉環能力。
回顧支付寶十年醫療之路,可以看到其發展脈絡與戰略方向:既不“All In醫療重資產”,也不盲目追逐技術泡沫,而是在“AI+醫生協同”、“醫保政務整合”等維度持續深耕。
2024年3月韓歆毅出任螞蟻集團集團總裁后,將數字政企事業部拆分為醫療、出行、民生三個獨立業務部門,以保證三個板塊的運作獨立性、自主性。
有接近支付寶的業內人士向《健聞咨詢》透露,以支付寶醫療業務當前的發展勢頭以及集團高層的重視程度,支付寶醫療業務在螞蟻內部的組織架構中或許還將迎來進一步升級。
未來,支付寶與好大夫平臺的深度融合是否能帶來C端服務體驗的躍升?醫保數字化是否能在更多省份落地?以及數字人健康服務是否真正建立起高頻、可持續的使用場景?這些都將成為影響支付寶醫療業務成敗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