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廈門海辰儲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辰儲能”)首次向聯交所提交了招股書。這一行業“新貴”成立僅六年就在全球儲能市場躋身第三名,收入也躍升至129.17億元,實現快速扭虧,估值超250億元。
《財中社》注意到,海辰儲能的創始人為吳祖鈺,這位年僅39歲的青年才俊,如何從寧德時代離職不到一年就創立了這家獨角獸?
高管多來自“寧王”,股權激勵豐厚
海辰儲能2019年12月成立,由海辰科技全資擁有。海辰科技由珠海海恒、珠海慧維新能源科技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及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王鵬程分別持有73.31%、21.98%及4.71%的股權。珠海海恒在最初成立時,由吳祖鈺的配偶林秀華最終控制。截至招股書日期,珠海海恒由吳祖鈺持有92%的財產份額,由王鵬程持有8%的財產份額。
招股書中并未給出任何有關林秀華的資料。據相關報道,林秀華曾經是上市公司建研集團(現名壘知集團,002398)在上市前的原始股東,1964年出生,大專學歷,助理工程師。但根據企查查,林秀華歷史全部關聯企業共有9家,均為海辰儲能的相關企業。不過,二者是否為同一人還未可知。
另外,根據招股書,吳祖鈺和王鵬程是連襟,王鵬程專業投資人的身份或許為海辰儲能的創辦及上市提供了不小的助力。根據公開資料,王鵬程畢業于北京交通大學,在上市公司、投資機構有多年從業經驗。王鵬程在創立公司之前,于2015年3月至2019年11月擔任亨同資本的合伙人,于2009年10月至2015年2月為獨立投資人。
從A輪融資6.83億元、A+輪融資7.4億元,到B輪融資20.01億元、C輪融資45.75億元,海辰儲能上市前以注資的方式累計獲得外部融資80億元,或許也離不開聯合創始人王鵬程資深投資人的背景。
海辰儲能的團隊規模從2019年的100人左右發展到目前的超過6000人,高級管理層專業背景深厚,則離不開吳祖鈺的貢獻了。
據招股書,吳祖鈺2011年6月自福州大學獲得化學工程碩士學位后,于2011年8月至2015年12月擔任寧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師,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擔任寧德時代的工程師。離開寧德時代后,吳祖鈺即創立了海辰儲能。
根據公告,吳祖鈺曾出現于寧德時代2018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首次授予部分激勵對象名單中,彼時其職務為中層管理人員。
海辰儲能高級管理層中重要技術人員也來自寧德時代。包括創始人吳祖鈺在內,海辰儲能現任高管呈現“年輕化”的特征,年齡均在40歲上下。
據招股書,公司執行董事兼副總經理龐文杰于2016年3月至2018年6月擔任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程師,于2015年7月至2016年2月任職于寧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副總經理易梓琦于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擔任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程師。
寧德時代曾與多名前員工因競業限制問題訴諸法律,海辰儲能也因“挖角”寧德時代而對其進行了賠償。招股書顯示,2023年9月,因違反不競爭承諾,吳祖鈺被中國某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裁決向其前雇主支付100萬元,已經全數清償。
據相關報道,上述事件涉及到寧德時代前員工張敏。張敏曾任寧德時代電芯系統工程師,主要負責功率產品線規劃及開發、產品開發及量產維護等職責,掌握寧德時代高功率產品開發、設計等核心技術信息。除張敏外,吳祖鈺還涉嫌利用在寧德時代積累的工作經驗及人脈關系,刻意規避競業限制協議,大量挖角了其他寧德時代的高科技人才。
而對于相關技術人才,海辰儲能也給出了豐厚的回報。據招股書,為表彰員工的貢獻并激勵進一步推動公司發展,公司向員工授予以股份為基礎的獎勵,2022年股份支付薪酬開支高達3.82億元,2023-2024年也有3399萬元和2359萬元。
其中,高管易梓琦和龐文杰的股份支付金額最高,分別為5224萬元和4472萬元。
海辰儲能自成立以來產能規模快速擴張,儲能電池銷量已由2022年的3.3GWh迅速增至2024年的28.3GWh,儲能系統銷量由2022年的1.0GWh增至2024年的5.3GWh;收入也由2022年的36.15億元增至2024年的129.17億元,凈利潤由虧損17.77億元變化至2024年盈利2.88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2-2024年,海辰儲能獲得的政府補助分別為1125萬元、1.01億元和4.14億元,為公司帶來了不少收益。
海辰儲能的儲能電池產品主要在國內銷售,儲能系統主要在海外銷售。相較于海外市場,國內市場競爭較為激烈,這直接導致國內市場毛利率處于較低水平且持續下滑,由2022年的11.3%下降至2024年的8.1%;儲能電池平均售價也由2022年的0.8元/Wh逐步下降至2023年的0.5元/Wh和2024年的0.3元/Wh。
此前國內政策驅動的強制配儲模式也發生了變化,逐步過渡至市場化機制,短期儲能裝機面臨一定壓力。2月9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場化改革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136號文),明確“不得將配置儲能作為新建新能源項目核準、并網、上網等的前置條件”,并以2025年6月1日為節點,劃定存量項目及增量項目,引入“機制電價”。
根據維科網統計,截至2025年5月20日國內新型儲能新增裝機總規模11.9GW/32.32GWh,同比增長70.98%/76.9%。136號文之后行業迎來一波搶裝潮,但短期搶裝結束后,儲能市場化進展有待關注。
海辰儲能雖然國內毛利率下滑,但整體毛利率呈現增長,主要是因為海外市場的快速拓展。2022年公司海外收入幾乎為零,2024年達到37億元,收入占比增至28.6%,毛利率高達42.3%,儲能系統平均售價近幾年均保持在0.9元/Wh,相比于儲能電池價格來說保持比較穩定的狀態。
不過,由于海辰儲能海外客戶主要在美國及歐洲,美國的“對等關稅”政策或使公司面臨不小的潛在風險。
5月12日,中美雙方發布《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美方撤銷4月8日第14259號、4月9日第14266號行政令中對中國商品(含港澳地區)加征的共計91%的關稅;修改4月2日第14257號行政令,暫停對華24%的“對等關稅”,保留剩余10%。至此,美國對中國的儲能電池/系統征收的關稅包括3.4%基礎關稅+7.5%的301關稅+20%芬太尼關稅+10%對等關稅,綜合稅率達到40.9%。
5月22日美國眾議院表決通過《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美國儲能項目補貼政策或將面臨重大調整,戶儲補貼預計將于2026年取消,非戶儲補貼將從2028年取消;同時對于2025年12月31日之后開工的項目,若使用外國實體禁止名單內的產品將喪失ITC補貼資格。
國金證券表示,目前版本的ITC退坡時間非常激進,但實際上對大儲行業2025-2028年的需求影響較小,中長期可能會影響美國新能源投資,但政策的持續性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