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國家智利,有兩個特別有趣的昵稱:
其一是“天涯之國”。這是因為,在智利的最南端,有一個名叫合恩角的小島。它不僅是南美洲的最南端,而且離南極大陸非常近——只有800公里左右,基本就是隔海相望。
其二是“南美洲的長筒襪”。智利版圖狹長,南北長4352公里,但東西向卻極為狹窄,最窄處僅有97公里,最寬處也只有362公里,約為南北向的十二分之一。
作為南美洲的經濟“優等生”,智利2024年的人均GDP約為1.7萬美元,位列拉丁美洲之首,穩居高收入國家行列。其經濟支柱主要包括四大產業,套用網友的總結,可概括為“挖不完的銅礦、吃不完的果,喝不完的紅酒、捕不完的魚”。
智利的銅礦資源豐富得令人咋舌:已探明儲量世界第一、品位世界第一、年產量世界第一、年出口量世界第一。截至2024年底的數據,智利銅礦已探明儲量超過2億噸,占全球已探明總儲量的30%以上。排名世界第二和第三的分別是秘魯和澳大利亞,已探明儲量分別為9200萬噸至9300萬噸和8800萬噸上下。
智利礦產資源之所以如此豐富與地質變遷息息相關。該國位于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非常活躍。遠古時期,美洲板塊西岸洋殼在俯沖作用的影響下,漸漸深入南美洲板塊下層,導致兩大板塊交界處升起了一條細瘦而高聳的巖層,這就是地質史上著名的“安第斯造山運動”。在這個過程中,地震是常有的事,巖漿活動也非常活躍,滾燙的巖漿帶著地層深處的物質來到地表,冷凝后便形成了規模驚人的礦區。
根據考古資料,一直到公元前10世紀左右,礦區上才迎來了第一批原住民;到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也來到這里;1818年,當地人推翻了殖民統治,正式宣布獨立并成立共和國。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智利的歷史,那就是“先有礦、再有人,最后才有國”。
銅作為“工業金屬之王”,價格與全球制造業景氣度高度相關;而智利作為全球銅資源的“心臟”,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的神經。今年年初,智利國家銅業委員會(Cochilco)發布消息稱,預計2025年銅價將從4.25美元/磅(1磅約合0.454千克)調整至3.90美元至4.00美元區間,全球銅期貨市場頓時哀嚎一片。但很快,Cochilco又表示,2026年銅價預測維持4.25美元/磅不變,并強調未來10年銅價有望穩定在4美元/磅以上。此言一出,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再次應聲震蕩。
根據該機構的分析報告,短期的價格下調主要是受美國關稅政策預期影響。由于市場對全球經濟衰退的擔憂加劇,工業原材料價格集體下挫。但長期來看,新能源產業等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將對銅價形成支撐,因而銅市場長期基本面仍然值得看好。
不過,也有不少分析人士指出,報告只談及了產業層面,“刻意忽略”了供需層面。從供給上看,由于智利銅產業正面臨礦山老化、水資源短缺等轉型難題,加上其國內正在就礦業稅收改革等議題展開討論,智利銅產能釋放不及預期,影響了全球供應,這才是全球銅價短期看跌的真正原因。但無論怎么說,一個國家銅業委員會發布的報告,竟然能擾動全球市場進入上躥下跳的“猴市”,其行業地位自然無需多言。
順便提一下,除了銅資源爆表外,智利還是世界上唯一生產天然硝石的國家;鋰礦產量世界排名第二;白銀和黃金產量也位列世界前十名左右。
“吃不盡的果”則主要指車厘子。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不久前發布的報告,2023/2024年度,全球車厘子總產量約為480萬噸,其中智利的產量約為50.2萬噸,居全球第四位。但在車厘子凈出口方面,智利無疑又是世界第一。智利的車厘子每年約80%以上用于出口,其中2023/2024年度出口量大約為41.5萬噸。據農業機構估算,2024/2025年度,智利車厘子全球出口量有望大幅攀升至60萬噸,約占全球車厘子總出口量的55%,將再次摘得全球最大新鮮車厘子出口國桂冠。
還有葡萄酒。智利的葡萄酒,是真的“喝不完”。
事實上,葡萄原本并不是南美洲的本土作物,它最初是由西班牙殖民者引入,而且從一開始引入的就不是食用品種,而是釀酒品種。因此,從16世紀初期開始,智利的葡萄酒產業就蓬勃發展起來。
如今,智利的葡萄酒生產量在南美洲排名第二,在全球排名第七,年產量為11億升至12億升,僅次于南美葡萄酒產量冠軍阿根廷的13億升。盡管當地人大多有飲用葡萄酒的習慣,但這個產量相較于該國超2000萬的人口總量確實是太多了。這也使得智利大約只有四分之一的葡萄酒用于國內消費,其余四分之三均用作出口,2023年和2024年分別有8億多升各種級別的葡萄酒銷往全球各地。
對于智利葡萄酒,業界評價不一。相較于歐洲大多數產區的酒品,智利葡萄酒的口味偏淡。對于這種獨特的口感,一些消費者表示不適應,但也有一票發燒友獨愛這一口“清甜的味道”,還有人浪漫地形容其為“海洋帶來的清新感”。
最后就是“捕不完的魚”。
如果將海岸線和經濟專屬區一并計算,智利的海岸線總長度超過1萬公里,漁業資源十分豐富。
最近幾年,中國對智利三文魚的進口量快速增長。2023年5月,智利首都圣地亞哥直飛中國成都的全貨機生鮮航線開航,短短兩年多時間里累計有1.3萬噸智利三文魚跨越2萬公里抵達中國市場。在中國這個新開拓的巨大市場支撐下,智利三文魚的出口總金額當年就超越鋰礦出口總金額,成為該國繼銅礦之后的第二大出口商品。
盤點智利的支柱產業可以看到,資源稟賦確實是最重要的原因,但其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靠的并不是“躺贏”。多年來,智利不斷在延展產業鏈上下功夫,并且大力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同時,智利還不斷優化出口政策,大力拓展以中國等為代表的新興市場。隨著這些措施漸次落地并取得成效,智利的明天值得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