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半年報披露落下帷幕,近期,上市券商紛紛召開半年度業績說明會,分析上半年經營亮點和挑戰,部署下階段重點工作及戰略發展方向,并就投資者關切話題進行一一回應。截至9月9日記者發稿,已有中信證券、華泰證券等15家上市券商舉行了半年度業績說明會,其中,券商自營業務發展戰略、海外業務拓展規劃等話題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自營業務踐行多元策略
上半年,自營業務為券商第一大收入來源。數據顯示,上半年,42家上市券商合計實現自營業務凈收入1123.54億元,同比增長53.53%,占整體營收的比例為44.61%。
在國泰海通非銀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劉欣琦看來,當前,自營業務轉型已成為證券行業的重要命題,自營業務商業模式、轉型進程、投資交易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已成為券商業績分化的重要影響因素。
在業績說明會上,各大券商紛紛披露自營業務的獨到“打法”和未來發展方向。例如,中國銀河表示,上半年,公司權益自營規模有所擴大,高股息紅利投資保持較大規模,并積極布局科技行業。債券投資策略方面,一是加強對宏觀經濟和政策動向的跟蹤分析,靈活調整投資組合的久期;二是運用多元化策略組合來增厚收益、對沖風險,除了傳統的方向性投資,公司還積極運用各種相對價值策略和市場中性策略;三是積極響應國家戰略,不斷加大對于科創債等品種的研究和投資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多元、穩健、靈活”正成為券商自營業務發展的戰略共識。東北證券權益自營業務致力于構建多元化盈利模式,重點圍繞紅利、價值和成長類資產進行配置,同時加大非方向性投資布局力度,持續提升風險抵御能力和創收能力。固收投資方面,持續提升投研能力,實時調整投資策略,重點捕捉交易性機會。
長城證券也表示,在權益投資方面,公司堅持“高股息+”策略,將低波動類高股息資產作為盈利基石,根據市場情況靈活配置、嚴控回撤。債券投資方面,積極探索業務轉型之路,加強大類資產配置體系建設,積極探索債券投資多元化策略,整體上搭建更加合理、適應市場和資金屬性的資產組合。
加速延伸海外業務網絡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持續推進,中資券商正加速“出海”,積極拓展國際業務版圖,提升跨境金融服務能力。上半年,多家頭部券商實現了亮眼的國際業務收入,同時,中小券商也正通過加速設立國際子公司等方式積極布局海外市場。國際業務已成為驅動中資券商業績增長、競爭力提升的重要引擎。
在被問及海外業務發展規劃時,中信證券表示,近年來,公司全面加強國際化戰略部署,國際化發展加速推進。上半年,在中國香港財務報告準則下,子公司中信證券國際實現營業收入14.9億美元,同比增長53%;實現凈利潤3.9億美元,同比增長66%。未來,公司將全力服務中資企業、機構和個人客戶日益增長的對外投資需求,努力成為中國客戶“走出去”和外資客戶“引進來”的首選服務機構,加速完善全球重要金融市場的業務布局,全面提升跨境綜合金融服務水平。
申萬宏源上半年國際業務也表現亮眼,子公司申萬宏源國際實現營業利潤1.74億港元,同比增長519%。申萬宏源表示,公司下一步將繼續夯實業務基礎、加強風險管控,加大境外融資并購、境外財富管理等業務布局力度,服務國內企業“出海”和產業鏈國際化,依托跨境交易等業務資格,為全球高凈值客戶提供一站式資產配置服務。
同時,中資券商正通過設立國際子公司等方式延伸海外業務網絡。今年以來,西部證券、第一創業陸續披露設立國際子公司的相關計劃,加碼海外布局。此外,多家券商也表示,將發揮多地國際子公司協同效應,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例如,東吳證券表示,將發揮子公司東吳香港全牌照優勢,增強業務拓展能力和盈利能力;加強與子公司東吳新加坡的業務協同,努力延伸服務網絡至東南亞主要經濟體,提升區域影響力。
“國際業務正成為中資券商的重要競技場,同時,‘出海’也是中資券商邁向國際一流投行的必經之路。”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企業跨境融資需求、居民跨境財富管理需求的持續增長為券商帶來了豐富的業務機遇。未來,券商應加大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的布局力度,打造完善的國際服務鏈條,進一步推進境內外業務深度融合,構建差異化優勢,持續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