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伙伴缺少海運直聯會導致出口額降低。每增加一次中轉,雙邊出口額會平均下降40%。”在本月8日至9日舉行的第七屆“絲路海運”國際合作論壇上,世界貿易組織(WTO)服務貿易投資司參贊張若思如是稱。
她表示,盡管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已經成為企業在全球投資和布局時必須面臨的核心問題,但國際貿易仍有很強韌性,“在美國推行了所謂的‘對等關稅’以后,仍然在多邊規則下進行的貿易是72%”她呼吁各方要改善海運的基礎設施和增加海運連通性以獲得更多貿易機會。
這一觀點恰好與“港航暢絲路,商貿通四海”的論壇主題相呼應。在國際貿易和供應鏈投資的不確定性給國際港航業發展提出諸多挑戰之際,“絲路海運”這條從福建出發的“黃金水道”正在連接全球,通過港航貿一體化帶動區域發展。
帶動區域發展
“絲路海運”是中國首個以航運為主題的“一帶一路”國際航運綜合物流服務品牌與平臺。
福建省港口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陳志平進一步介紹稱,“絲路海運”開行福建通往拉美國家航行時間最短的集裝箱單輪航線,時效提升了7天以上。“絲路海運”海合會國家海鐵專線常態化運行,每標箱成本1400元,總體成本降低了近25%。
“絲路海運”的發展也在帶動沿線國家港航貿一體化的進程。
波蘭投資貿易局駐華辦事處中國區首席代表尤德良博士在主論壇上表示,該國最大的港口格但斯克港與廈門遠海碼頭開通了直航,并于2021年加入“絲路海運”聯盟。目前,其第三個擴建項目于5月投產,建成后吞吐量可達500萬標箱。
“波蘭自身意識到了在物流基礎設施上跟亞洲特別是中國的差距,所以不斷往這個方向努力。”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塞爾維亞農業、林業和水利部部長德拉甘·格拉莫契奇表示,期待更多中國集裝箱通過希臘港口,經馬其頓和塞爾維亞,走到歐洲的市場,“讓福建省的茶葉出現在塞爾維亞老百姓的家里,讓塞爾維亞的紅酒出現在中國人的餐桌上。”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運輸司司長任衛民表示,亞太地區的頭部十個國家貢獻了87%以上的貿易額,而不發達國家、小島國家的貿易額僅占1%。“絲路海運”的框架和機制有助于創造新的可能性,幫助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接觸海洋,經濟發展獲益。
智能化、數字化、標準化進軍
經過7年的發展,“絲路海運”這條從福建出發的“黃金水道”,正憑借智能化、數字化和標準化發展,重塑港航貿生態體系。
在本屆論壇上發布的“絲路海運”十大建設成果中,就有港航服務標準體系的建設成就。作為國內鋰電池出口運輸的重要港口城市,廈門先后發布全國首個針對儲能集裝箱的海上安全運輸指南和首部鋰電池海運安全技術行業標準,與國際海事組織相關國際公約高度銜接,為鋰電池安全出口提供了扎實可靠的“中國方案”。
傳統海員和碼頭工人的供給矛盾日益突出也是全球航運業共同應對的挑戰,預計2030年全球海員缺口將突破30萬。國際航行學會聯合會主席張寶晨也提到,他此前研究發現國內多所大學海上專業上船率最高僅為40%,最低僅超10%,而船舶智能化是應對高級海員短缺的有效解法。
“全球首個正式投入商業運營的大型智能船舶‘智飛號’正在山東省的兩個港口之間航行,目前航次已經過千。” 他介紹稱,它可以在開闊水域實現高頻度自主避碰,并能完成全程無駕駛人參與的自動靠離泊。
港航貿數字化轉型也是本屆論壇的一大重要議題。
陳志平介紹稱,去年全國首批“絲路海運”智能集裝箱正式啟航,投入運營。依托北斗和GPS雙模定位及5G物聯網技術,可以實現智能集裝箱全球范圍內的位置和狀態數據的實時更新。
論壇上還發布了“絲路海運”國際航運綜合服務平臺二期規劃方案,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黨委委員付強介紹稱,二期系統將致力于更好地滿足技術發展和數據多元融合等港航貿發展的新訴求,開發港航貿全鏈路數字系統、智能集裝箱全程物流可視化系統、智能綜合調度協同平臺系統和海運智能服務系統,“打破信息壁壘,打通共享通道,讓數據在不同主體間安全高效地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