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和經濟不確定性帶來逆風,在華外資企業依然展現出對中國市場的堅定信心與長期承諾。
9月8-11日,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在廈門舉辦。在中國商務部和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首次聯合舉辦的跨國投資趨勢發布會上,《中國外資統計公報2025》(以下簡稱《公報》)正式發布。
《公報》顯示,2024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達到1162.4億美元,繼續保持發展中經濟體最大引資國地位。同年,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9萬家,同比增長9.9%。截至去年年底,中國吸引外資已連續15年、對外投資連續12年保持在千億美元以上規模,雙雙穩居全球前列。目前,中國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存量分別超過3.6萬億美元和3.1萬億美元。
多位在本屆投洽會上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行業領袖與專家指出,中國超大規模的市場和消費潛力及豐富的應用場景,是外資企業持續保持投入和信心的關鍵因素。
在華投資效益“優”
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十四五”期間我國實際使用外資累計達到7148.7億美元,已提前完成了商務發展規劃提出的7000億美元的引資目標;同時,累計新設外資企業23.5萬家,比“十三五”期間增加了3.2萬家。外資企業貢獻了全國1/3的進出口、1/4的工業增加值和1/7的稅收,以及創造了超過3000萬個就業崗位,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3年以來,在華外資企業的營業收入與利潤總額總體呈上升趨勢,年均利潤率維持在8%左右。
良好的收益環境正進一步激勵外資企業擴大在華布局。根據華南美國商會今年發布的《2025年華南地區經濟情況特別報告》,大部分受訪企業對中國市場的增長持樂觀態度,58%的外資企業將中國列為全球三大投資優先地之一,76%的受訪企業計劃2025年在中國進行再投資。
華南美國商會會長賽亞丁(Harley Seyedin)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的大多數會員企業在中國表現非常出色,盈利能力強,對中國市場的未來和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持非常樂觀的態度。我們的會員企業已在未來五年內承諾投入超過145億美元的再投資預算,用于擴大在中國的運營和能力建設,這表明它們致力于在這個充滿活力的市場中保持競爭力。”
“中國市場正經歷指數級增長,潛力巨大,因此我們的會員企業正通過再投資來擴大市場份額、保持競爭優勢并提升服務能力。”賽亞丁介紹,調查數據反映了其2300家會員企業對中國市場的強烈信心,這些企業在華主要從事服務和制造業,同時許多企業也向中國市場進口產品,以滿足市場需求。
同樣持樂觀態度的還有中國日本商會會長、松下控股集團全球副總裁本間哲朗。該商會8月發布的調查顯示,超半數受訪日資企業計劃“增加或維持”在華投資,將中國列為首要或前三重要市場的企業比例達54%,較此前上升1個百分點。本間哲朗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以我所在的松下為例,從去年年底至今年第一季度,我們整體實現了銷售額與利潤的增長。當前市場成長與非成長領域分化明顯,識別高增長板塊并聚焦其發展至關重要。”
《公報》還顯示,主要投資來源地保持穩定。實際投資金額排名前15位的國家和地區基本格局未變,其投資合計1122.8億美元,占全國實際使用外資總額的96.6%。其中,東盟對華實際投資達815.9億美元,同比增長10.9%。
新加坡駐廈門總領事莊志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新加坡與中國致力于高質量、全方位的合作,這是由兩國領導人親自擘畫的雙邊發展愿景。新加坡不僅繼續積極扮演中國企業走向全球的國際平臺角色,不少新加坡企業也進入中國廣闊的市場,顯示出“雙向奔赴”的景象。
莊志嘉闡釋稱:“隨著中國推動高質量發展,新加坡看到與優質中國企業合作的巨大潛力。例如,在AI測試環節,中國的市場規模為產品驗證提供了無與倫比的環境,這是其他經濟體無法比擬的。中新兩國的合作形成強強聯合——新加坡提供技術專長,中國則提供廣闊市場和現實場景的歷練機會。”
新質生產力驅動顯著
近年來,5G、大數據、云計算、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既是跨國公司投資中國新的興奮點,也是我國對外投資的新優勢。
《公報》顯示,2024年中國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占比達34.6%,其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專業技術服務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引資分別增長93.7%、38.4%和21.1%。
許多跨國公司在華設立了地區總部和全球研發中心。《公報》稱,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為2.68%。中國也是第一大專利申請國。此外,中國“燈塔工廠”數量全球第一,占比超過40%。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71家,占全球的三分之一。
賽亞丁表示:“美國企業看到在研發以及為中國市場定制化開發創新技術和產品方面存在重大機遇。我們的會員企業正持續加大這些領域的投入,以緊跟中國的增長步伐,并對中美在這些前沿領域的合作前景保持高度樂觀。”
莊志嘉也進一步表示:“AI的性能依賴于海量數據的訓練和優化,其算法能力隨著數據規模的增加而顯著提升。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多樣化的市場環境,南北地域差異顯著,氣候、消費習慣和文化偏好各異。這種多樣性為AI產品的測試和優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相比之下,新加坡的AI技術研發能力突出,但市場規模較小。通過將新加坡的AI技術引入中國,利用中國廣闊的市場和豐富的數據資源進行應用場景的驗證和迭代,能夠顯著提升產品的適應性和競爭力。這種技術與市場的協同,是中新合作的最佳體現。”
新加坡創士鋒科技園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天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越來越多以科技驅動的新加坡中小型企業表現出對中國市場的強烈興趣。盡管企業規模有限,但過去五至十年,它們對參與中國市場的期待顯著提升。新加坡企業清楚自身的優勢與局限性,并將中國視為增長與創新的絕佳市場。
“自去年起,我們啟動了一個新中科技加速器項目,已經吸引近50家企業參與,其中近30家已在中國領先科技中心城市落地,開展產業協同與雙向投資。”黃天路說,“在全球充滿挑戰的背景下,新加坡看到更多與中國合作的機遇。我們希望通過連接新加坡活躍的科技生態圈,引導更多優質企業進入中國,促進雙向奔赴的合作機會。”
外資領域開放度顯著提升
近年來,中國不斷放寬外資準入限制。
據商務部提供的信息,全國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條目分別從2020年的33條、30條減壓至29條、27條,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清零”。在云計算、生物技術、獨資醫院領域實施開放試點。修訂出臺《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管理辦法》。減少市場準入限制。修訂發布《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25年版)》,清單事項數量由2020年版的123項縮減至106項。發揮好開放平臺作用。在20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范省市開展了1100余項試點任務,印發國家級經開區高質量發展政策文件。
政策支持方面,出臺了“外資24條”和穩外資行動方案等多份政策文件,積極推動有關舉措落地見效。比如“外資24條”一共有59項舉措,在外資企業重點關注的政府采購、知識產權保護、數據跨境流動、財稅優惠方面,有關政策條件持續改善和優化。政策環境方面,累計制定、修訂、廢止法規文件500多部。對企服務方面,建立了外資企業圓桌會議制度,從2023年以來商務部累計召開了30多次外資企業圓桌會議,推動解決外資企業各類訴求達到1500余件。
中國日本商會近期調查顯示,對營商環境表示“非常滿意”和“滿意”的企業占比超過六成。企業反饋中提到,隨著免簽政策的恢復,出差人員數量顯著增加;所需零部件與材料已可實現在中國國內采購,無須依賴進口;同時,優質的日語與IT人才資源豐富,物流與交通等基礎設施也已相當完備。
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總裁趙炳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高度關注中國營商環境的優化以及政府在促消費方面的政策。過去兩年,我們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特別是在家電和空間解決方案領域的以舊換新政策中受益匪淺。這些政策及時且有效,支持了企業和消費者的需求。”
趙炳弟認為,投洽會等重要對外開放平臺為外資企業提供了寶貴的合作與展示機會。“通過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服務貿易交易會等平臺,政府不斷釋放開放信號,營商環境的持續改善進一步增強了我們對市場的信心。我們期待國家出臺更多惠民政策,支持企業和消費者的可持續發展。”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