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崔文靜實習生張長榮北京報道
北京金融街核心區又迎來一家以“金融街”命名的證券公司,這次更名背后是北京國資對券商資源整合的深遠布局。
9月9日,恒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更名為“金融街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這一變更已經完成工商登記手續,標志著這家擁有33年歷史的老牌券商正式以全新身份亮相資本市場。
此次更名并非簡單的品牌更新,而是公司實際控制人變更后的必然結果。
2023年,恒泰證券原大股東天風證券作價18億元,向北京華融綜合投資有限公司轉讓持有的恒泰證券2.49億股股份。
轉讓完成后,金融街集團通過直接及間接方式持有恒泰證券30%股權。金融街集團是北京市西城區國資委旗下企業,這意味著恒泰證券的實際控制人變為西城區國資委。
此次更名使恒泰證券正式融入金融街集團體系,借助金融街作為中國金融核心區的標志性品牌優勢,獲得更多發展資源。
原恒泰證券成立于1992年,注冊地位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是經中國證監會批準的綜合性、全牌照證券公司。
其于2015年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建立起廣泛的業務網絡,在全國設有105家營業部及4家分公司;旗下擁有恒泰長財證券、恒泰期貨、恒泰資本投資、恒泰先鋒投資四家全資子公司,并控股新華基金。
金融街證券表示,此次更名是基于公司的戰略定位、品牌規劃以及自身長遠發展需求。以“金融街”命名,能夠更好地彰顯公司立足首都金融核心區、輻射全國的戰略布局。
公司計劃在客戶服務體系優化、產品創新研發、信息技術投入等方面加大力度,為投資者提供更為專業、便捷、個性化的金融服務。
在財富管理領域,可依托集團客戶資源,推出更符合高凈值客戶需求的定制化產品。在企業金融服務領域,將依托集團資源,為企業客戶提供“上市輔導+投融資對接+風險管理”的全鏈條服務。
從營業收入來看,金融街證券自2015年上市到2022年間起起伏伏,2023年以來整體表現較優。
具體來看,其營業收入在2015年至2022年期間呈現“一年增加、一年減少”的交替波動趨勢,且總體呈下降態勢,從2015年的48.62億元降至2022年的12.33億元。
隨后營業收入扭轉下降趨勢,2023年達到19.97億元、同比增長61.93%,2024年進一步增至22.78億元、同比增速放緩至13.49%,2025年中報顯示營收繼續加速增長,達到15.7億元、同比增幅高達68.77%。
需要注意的是,就在恒泰證券更名金融街證券前不久,今年7月,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國資公司”)通過收購瑞銀證券、方正證券持有的瑞信證券股權,成為瑞信證券持股85.01%的控股股東,并將瑞信證券更名為北京證券。
至此,北京國資體系內的券商已達到5家。
除北京證券、此次更名的金融街證券外,還有首創集團持股56.77%的首創證券,北京國管控股的第一創業,北京金控旗下的中信建投。
這5家券商雖然均屬北京國資體系,但其股權穿透后的最終股權所有者卻分屬三家。
北京證券實控人為北京市人民政府;金融街證券背后為西城區國資委;首創證券、第一創業、中信建投背后為北京市國資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