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浙江海圣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圣醫療”或“公司”)在北交所披露了第二輪審核問詢函。北交所重點聚焦公司集中帶量采購政策影響、期后業績增長合理性及持續性、 經銷商變動合理性、銷售費用真實性、募集資金規模的合理性等多項關鍵問題。
集采政策沖擊業績,增長持續性存疑
北交所第二輪問詢函首個問題直指行業政策風險。報告期內,海圣醫療已有部分產品納入浙江、湖南、河北等多地集采。報告期各期集采產品銷售收入分別為3,030.03 萬元、3,488.26萬元、4,688.72萬元,主營業務收入占比分別為11.34%、11.43%、15.45%。
雖然目前暫未受國家級集中帶量采購政策影響,但交易所要求公司詳細說明:中標價格與向經銷商銷售價格的差異及傳導情況;集采政策對中標產品銷量、毛利率、銷售模式等的實際影響;未中標集采項目對市場份額的影響;未來更多產品納入集采的可能性及業績下滑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海圣醫療2024年收入與扣非凈利潤雙雙下滑。2024年公司收入同比下降0.7%,扣非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9.41%,其解釋稱主要系監護類耗材、手術及護理類耗材收入下降,華東、華南、華中、東北等區域銷售收入下降。
2025年上半年業績有所回升,1-6月收入為15,563.06萬元、同比上漲22.56%;扣非歸母凈利潤3,463.85萬元、同比上漲24%。但交易所仍質疑其期后業績增長是否具有持續性,要求公司結合區域銷售情況、終端醫院需求的匹配性、同行業對比等多項數據進一步說明。
經銷商頻繁變動,收入真實性受關注
報告期內,海圣醫療經銷商進出頻繁。根據申請文件及問詢回復,公司2023年、2024年新增經銷商215家、277家,退出經銷商191家、219家,且新增、退出經銷商毛利率高于當期綜合毛利率。
交易所要求說明:經銷商變動的商業合理性,新增經銷商與退出經銷商是否存在受同一主體控制的情況;收入確認證據是否完整、合規,尤其外銷收入的報關單、提單等關鍵憑證是否齊全。
銷售費用高企,涉嫌“隱藏”支出?
根據申請文件及問詢回復,海圣醫療各期銷售費用率分別為9.48%、9.91%和10.76%,低于維力醫療但高于可比公司平均水平。銷售人員人均薪酬分別為18.44 萬元、23.47萬元、19.71萬元,銷售人員人均創收 300.81萬元、359.86萬元、303.73萬元。
交易所要求公司說明銷售費用與業務規模的匹配性;披露銷售人員薪酬結構,高于可比公司及當地平均薪酬的合理性;銷售人員人均報銷金額及合理性,說明是否存在通過銷售人員進行商業賄賂、代墊費用、資金體外循環等情況。
產能利用率下滑,募投項目合理性遭質疑
海圣醫療本次擬募集資金37,042.54萬元,分別用于麻醉監護急救系列醫療器械升級擴產及自動化、研發檢測中心以及營銷服務基地建設三個項目。但是,2024年公司主營監護類、麻醉類、手術及護理類醫療器械產能利用率、產銷率均存在下滑情形。
交易所要求公司結合報告期內新增產能消化及經營業績變動情況,說明項目投產產生效益的具體測算依據及其合理性,以及本次擴產的合理性;研發設備購置和人員增加的合理性;營銷網絡擴張的經濟性與必要性。
值得關注的是,在當前集采壓價、行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盲目擴產可能導致產能閑置,進一步拖累公司盈利能力。
此外,北交所第二輪問詢函還關注到海圣醫療的其他潛在風險,如對 Elcam Medical A.C.A.L.(愛康醫療)的采購依賴、歷史股權轉讓中存在價格異常、代持嫌疑,以及員工自愿放棄社保公積金的合規性問題。并要求說明實際控制人黃海生代杭州寶地償還向公司借款及利息的合理性,是否存在其他利益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