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地講,世界銀行和其他國際金融組織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教訓。”9月9日,在創新方法研究會綠色低碳技術應用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上,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原副行長、世界銀行原副行長祝憲說。
他在發言時表示,應對氣候變化是21世紀全球發展的重要問題,也是國際社會,包括國際組織,特別是世行、亞投行、新開發銀行等國際多邊金融機構工作的重點。
祝憲說,從全球角度來看,近年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雖然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中國所作出的莊嚴承諾和貢獻在國際上應該是前所未有的。特別是2021年中國政府提出“雙碳”目標以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反觀國際社會,特別是發達國家,歐洲面臨許多經濟和社會上的困難,減碳進展步伐放慢。而美國由于政府的更迭,在應對氣候變化上政策反復出現變化,甚至倒退。”祝憲說。
他說,雖然全球范圍內,特別是中國在推進“雙碳”目標上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想要在2030年,距離目前只有5年的時間,達到碳達峰;在2060年達到碳中和,應該說任務很艱巨。
祝憲介紹,世界銀行和其他國際組織在應對氣候變化議程中起步較早,有一定的戰略前瞻性,較早地把應對氣候變化和減碳作為業務的重點,在資金、技術援助方面進行了大量投入,使許多發展中國家開始積極參與。
“但是,客觀地講,世界銀行和其他國際金融組織的經驗有成功的,也是有教訓的。”祝憲分析說,國際金融組織對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沒能充分地分類指導,過于急躁地把應對氣候變化和減碳作為一個優先目標。許多尚未解決貧困甚至饑餓問題的低收入國家,在沒有大規模的國際援助條件下,把減碳作為優先目標實際上是不太可能做到的。
此外,國際組織有的時候脫離實際,更多地以發達國家的經驗和實踐作為藍本,使應對氣候變化和減碳的成本過高。“許多發展中國家還不具備執行能力,所以這方面教訓在今后工作中應加以避免。”
祝憲認為,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減碳中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在很大程度上更適合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應下大力、有的放矢地把中國成功的經驗推廣到廣大的發展中國家。
他說,應對氣候變化和減碳是涉及經濟社會領域中的重大挑戰,減碳和市場運作,包括資本市場的運作仍然有很多沖突的地方,與發展要從“兩張皮”變成“一張皮”,可持續發展需要考慮如何使市場和企業得到充分的積極性,實現雙贏。此外,應對氣候變化和減碳的一個重要任務是創新,包括技術創新,更多地運用新型綠色技術,結合行業和企業發展的不同特點,成功嫁接,巧妙融合,這方面有大量的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