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一批中轉貨物剛從國際航班上卸下,隨即由鏟車運送至國際中轉貨物的指定存放區域。不久,這批貨物將再次啟程,飛往海外的最終目的地。
“今年6月以來,浦東國際機場國際中轉貨運量已連續3個月創歷史新高。”2025年9月11日,上海海關所屬浦東機場海關物控查檢二處副處長何冬安在“活力中國調研行”上海主題采訪活動中對界面新聞透露,今年前8個月,浦東機場海關共監管國際中轉貨物1.7萬噸,同比增長153%。
何冬安介紹,“通俗來講,國際中轉就是貨物從境外來,在上海換裝航班后繼續前往境外。”
在此模式下,中轉貨物能夠以分運單為最小單位自由組合進出港航班,不僅使海關監管效能和貨站運作效能得到雙重提升,還進一步盤活了浦東國際機場的國際航班艙位資源,為企業提供了更豐富、靈活的航線航班選擇,有效降低了企業運輸成本。前述提及的國際中轉貨物已完成海關申報環節,待后續出境航班到達后,即可裝載出運。
為什么貨物選擇在上海國際中轉?何冬安認為,首先,上海擁有優良的營商環境,能夠為貨物中轉提供高效服務;其次,上海具備獨特的區位優勢,便于貨物集散;再者,上海機場擁有豐富的航班資源,且具備為數不多的同城雙機場優勢,為貨物中轉提供了充足保障。
他表示,除了上述優勢,海關積極支持樞紐建設并不斷創新,如今年完成的全國首票分運單級國際中轉試點。同時,浦東國際機場擁有豐富的東南亞和歐美線資源,來自東南亞的貨物通過在上海中轉,能夠更高效地轉運至歐美地區,這是上海國際中轉的一大特色。
2024年8月,民航總局、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推進國際航空樞紐建設的指導意見》;今年2月,海關總署等三部委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航空口岸通關便利化若干措施的通知》,加之上海市《推進上海國際航空貨運樞紐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的實施,進一步強化了國際航空樞紐機場的洲際連接能力和全球輻射能力,推動上海打造全方位門戶復合型國際航空樞紐。
何冬安介紹說,上海海關深入推進“智關強國”行動,以“數據互聯”打通“實貨互轉”,國際中轉貨物憑借進出口艙單數據即可實現秒級驗放、無感通關,極大縮短了貨物通關時間。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海海關還完成了全國首票分運單級國際中轉試點,地面代理已順利完成換單操作。上海海關還依托智慧海關系統及機場空運通平臺,打造“中心+現場”模式,通過物流數據在線,在后臺對貨物中轉過程實施智慧管控。
除了“空空中轉”,上海在“空陸聯運”方面也成果頗豐。何冬安介紹,“空陸聯運”即飛機轉卡車,在航空運輸業被稱為“卡車航班”。
他透露,上海海關打造了覆蓋全國26個國際機場的“卡車航班”海關監管體系,當前已有42家國內外航司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運營“卡車航班”業務。這一體系助力構建起“上海航空樞紐+區域節點機場”協同網絡,服務于全國各地的進出口企業,日均處理貨物超300噸。
何冬安表示,今年以來,上海海關持續優化航空口岸海關監管體系,促進航空口岸通關便利化,支持上海航空樞紐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
除了優化中轉貨物管理能效外,同時,上海海關還開通浦東、虹橋兩場間貨物轉運業務,支持航空公司有效發揮兩場航線網絡協同優勢、提升航空貨物中轉操作時效。
2025年4月7日,由上海機場集團、中國東航、蘇州工業園區、蘇州港航集團聯合打造的全國首個跨省市、跨關區的航空前置貨站上海機場—蘇州前置貨站在蘇州工業園區綜合保稅區正式啟用。
結合蘇州工業園區的貨源地集貨優勢,前置貨站通過業務模式創新,經由上海機場出口的貨物,在蘇州實現了“三前置”,即貨物安檢前置、海關查驗前置、服務規范前置。據測算,前置貨站較常規模式節約物流時間12—24小時,降低地面物流成本約10—30%,最終實現“蘇州貨站-上海機艙”直通。
未來,上海海關將持續優化航空口岸海關監管體系,強監管、優服務,促進口岸通關便利化,提升口岸營商環境和貨物樞紐服務能級,為上海建設全方位門戶復合型國際航空樞紐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