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債市場出現一輪下跌行情,國債期貨主力合約11日盤中再創近6個月以來新低,且30年期國債期貨加權指數距離年內新低僅一步之遙。同時,10年期國債活躍券收益率已升至1.8%以上,Shibor利率品種集體上行。
這一波調整,從7月初至今,10年期國債活躍券收益率從1.63%上漲到最高1.83%,兩個月時間上漲20個基點,幅度不低,且1.80%是一個重要關口。這讓債券投資者原來不如預期的收益率變得更加岌岌可危,擔憂情緒蔓延。
截至9月11日,中證綜合債券指數(全部債券)今年以來累計收益僅為0.33%。剛剛過去的8月份,被動指數型債券基金、中長期純債型基金的平均凈值均告負。
與以往債市調整不同,此次債市調整存在兩大主因。一是股票市場持續走牛,賺錢效應不斷釋放,顯著推升了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部分原本配置債券的資金隨之流向權益市場,對債市形成直接分流壓力;二是反內卷相關政策逐步落地,政策預期持續升溫,間接帶動市場通脹預期抬頭,進一步削弱了債券資產的配置吸引力。
往后看,本輪權益市場的風險偏好升溫可能仍將繼續,破除內卷已成為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的政策重心。在這一政策預期下,滬深兩市成交額連續76個交易日破萬億元,期貨市場前8個月成交量和成交額增長均超兩成,申萬有色金屬行業指數年內累計漲幅超54%。
但也必須看到,“火熱”預期先行,而實體經濟仍有待進一步“升溫”。反內卷政策帶動上游行業價格上漲,盡管有預期年內通脹將溫和回升,但地產和出口需求的支撐仍偏弱,需求端對物價的推升作用有限,全年低通脹格局仍需下大力氣扭轉。
當前經濟結構仍處轉型升級階段,適度寬松貨幣政策還是主旋律。從宏觀狀態更多呈現強預期、弱現實的事實出發,在回歸基本面過程中,債市更多時候會是“上有頂下有底”,投資者也應對債市保持一定的定力,保持震蕩市思維,放棄對于類似2024年單邊牛市的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