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貸新規之下,多家外資行披露了互聯網貸款合作機構。
9月,友利銀行(中國)發布的公告信息顯示,與云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展開互聯網貸款業務合作,合作產品為京東金條,合作范圍包括貸款業務獲客與營銷;運營服務;線上、線下催收業務。產品說明顯示,該產品由友利銀行(中國)100%出資,貸款年化利率最高不超過 24%。
除此,大型外資銀行渣打銀行(中國)、星展銀行(中國)等目前均披露了互聯網貸款合作機構名單,產品類型包括個人消費貸以及經營貸等。
受訪人士認為,外資行的獲客渠道相對較少,與助貸平臺的合作可以成為他們開展業務的重要方式。
紛紛披露合作機構名單
界面新聞記者梳理發現,目前披露了合作機構名單或產品的外資行有東亞銀行(中國)、開泰銀行(中國)、友利銀行(中國)、韓亞銀行(中國)、富邦華一銀行、渣打銀行(中國)、星展銀行(中國)等。
開泰銀行(中國)披露的互聯網貸款產品合作機構包括海爾消費金融等消金公司,也包括微眾銀行等民營銀行,同時也有多家融資擔保公司,以及中國平安財險等多家財險公司。
韓亞銀行(中國)與度小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13家平臺運營機構展開合作,同時與智云(天津)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等10家增信服務機構有合作。
從產品類型看,外資行參與的互聯網貸款產品多為個人信用消費貸產品,比如渣打銀行(中國)的螞蟻“信用貸”、星展銀行(中國)的京東“金條-信用貸”、東亞銀行(中國)的微粒貸聯合貸等。
同時也有部分面向個人經營者、小微企業主的經營性貸款、企業貸款產品,比如東亞銀行(中國)的網商貸、渣打銀行(中國)的微業貸等。
界面新聞記者留意到,星展銀行(中國)等多家外資行在產品說明中明確,相關業務實際年化利率不超過24%,利率設定主要參考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
10月1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關于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下稱《通知》)將生效,該《通知》被業內視作助貸新規。
其中明確,商業銀行總行應當對平臺運營機構、增信服務機構實行名單制管理,通過官方網站、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等渠道披露名單,及時對名單進行更新調整。商業銀行不得與名單外的機構開展互聯網助貸業務合作。
這成為了各大銀行相繼披露互聯網貸款合作機構的重要背景。外資行之外,近期也有多家中資行先后披露相關信息。
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外資銀行披露互聯網貸款合作機構名單,主要旨在響應助貸新規等文件精神。一方面能夠通過透明的信息披露提升同業合作質量,另一方面也能夠強化金融消費者保護工作,從源頭規避不在名單當中的助貸機構仿冒持牌機構作出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舉動。
切入消費信貸市場
“外資銀行是我們的重要合作伙伴。從2017年開始,我們與眾多外資銀行開展了銀團項目等多方面的合作,助貸業務也有所涉及。目前,各項業務合作都在穩步推進,合作體量也保持了穩步增長勢頭,實現了雙贏。”有消金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目前外資銀行在華共設立了41家法人銀行,據上述不完全統計,目前至少有7家與助貸平臺、增信機構等展開了互聯網貸款業務合作。
從資產規模看,上述銀行涵蓋多個梯隊。Wind數據顯示,2024年末,渣打銀行(中國)資產總額在3000億元規模;東亞銀行(中國)、星展銀行(中國)、富邦華一銀行在1000億元規模以上;韓亞銀行(中國)、友利銀行(中國)、開泰銀行(中國)在百億元規模以上。
從個貸業務占比看,上述銀行多屬相對重視零售業務的外資行。2024年,富邦華一銀行個人貸款達到403.27億元,個人貸款占比58.95%,占比情況位居41家外資銀行榜首,同時也是唯一一家個貸業務占比過半的外資行。
此外,韓亞銀行(中國)、友利銀行(中國)、開泰銀行(中國)個貸占比均超過30%。
界面新聞記者留意到,富邦華一銀行的互聯網貸款合作機構也比較多,達51家,包括網商銀行、微眾銀行等銀行,也包括多家消金公司、小額貸公司、融資擔保公司等。
該行在2024年年報中表示,互聯網貸款業務逐步成熟,在合規前提下控風險穩健運營。前端加強與持牌機構、流量平臺合作,形成有競爭力的優質資產池;后端拓展同業合作,建立資產輸出機制,實現資產、資金協同發展。目前,該行互聯網貸款業務已完成了全生命周期制度系統建設閉環,強化合規及風險管理,提升業務競爭力和可持續性。
“外資銀行布局互聯網貸款業務,主要是為了拓展中國內地市場特別是消費信貸業務,尋求新的增長點。”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董希淼認為,這背后是其在中國市場本土化戰略的深化——部分外資銀行通過聯手內地助貸平臺,彌補自身在客戶基礎、渠道網點、數據積累、場景嵌入等方面的不足,快速切入潛力較大的消費信貸市場。
不過,全行業體量而言,“目前外資行參與的互聯網助貸業務體量和占比都很小。”有助貸平臺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
“目前看,與本土機構相比,外資行的消費貸規模普遍較小,且區域運營經驗不如本土機構豐富。”蘇筱芮也向界面新聞記者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對助貸行業的監管力度正不斷收緊。
在此背景下,“外資銀行與助貸機構開展合作時,需要嚴格對標助貸新規等監管文件精神,對合作機構的規模、業務質量、營銷手段、合作收費模式、客訴率等重點指標開展盡調,對于合規存在瑕疵的機構需及時調整出合作名單。”蘇筱芮向界面新聞記者強調。
對于外資行自身業務發展而言,董希淼表示,聯手內地助貸平臺等切入消費信貸市場的模式其實伴隨著一定風險。“特別是在助貸新規之下,如何確保外部合作機構的合規風控能力,是當前的核心挑戰。此外,在頭部效應集中的市場格局中,如何構建自身獨特的競爭力并平衡好與傳統優勢業務的關系,是外資銀行必須面對的課題。”
董希淼向界面新聞記者強調,在拓展中國內地信貸市場時,外資銀行應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外部合作,并加強對合作機構的約束,提高業務合規性和穩健性;一手抓內部建設,建設并完成自身的互聯網渠道,提高互聯網貸款的自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