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至14日,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以下簡稱“服貿會”)在北京首鋼園舉辦。在此期間,商務部發布了《支持北京市率先試行世貿組織〈電子商務協定〉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
該方案由商務部、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海關總署、市場監管總局等5部門聯合印發,旨在推動2024年底世貿組織達成的《電子商務協定》成果在中國盡快落地。北京作為全國唯一試點城市將率先試行此協定。
12日,商務部世貿司負責人就此方案作解讀時稱,中國是首個試行協定的世貿組織成員,標志著中國從“引領規則制定”邁向“引領規則實施”。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余心玎對第一財經記者稱,《電子商務協定》是世貿組織框架下達成的首個全球性數字貿易規則,中國推動其盡快落地,意義在于主動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加快數字貿易制度型開放。
“這不僅有助于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和企業運營效率,也將為跨境電商、供應鏈金融等新業態發展創造更穩定的制度環境。”她表示。
中國首先試行《電子商務協定》
商務部世貿司負責人介紹,2024年12月,經過5年多談判,中國、歐盟、澳大利亞等71個成員在世貿組織確認達成《電子商務協定》。
該協定涵蓋數字便利、數字開放、數字信任、數字包容4大支柱,既納入了電子交易框架、電子認證和簽名、無紙貿易等數字貿易主要規則,也在建立電子傳輸免征關稅長效機制、便利電子支付等規則上實現突破。
該負責人稱,這是我國在多邊數字貿易規則制定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是我國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里程碑協定,將為全球數字貿易和數字化轉型提供穩定、透明、可預期的規則環境,也將惠及全球參與數字貿易的消費者和企業。根據世貿組織規則,當前包括中國在內的協定參加方,正積極尋求世貿組織全體成員一致同意,推動協定盡快納入世貿組織體系并生效實施。
余心玎對第一財經記者稱,北京作為全國唯一試點城市,承擔著探索路徑和積累經驗的任務。在貿易流程數字化、數據治理和跨境數據流動等領域率先開展實踐,可以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成果。與此同時,試點的推進也將幫助中國更深入理解協定的實施要求和潛在挑戰,為未來在全球數字貿易規則的談判和治理中貢獻中國方案、爭取更大主動性奠定基礎。
系統化對標高水平數字貿易國際規則
根據商務部,《工作方案》包括五部分,共41條具體措施。第一部分是提升貿易數字化水平,旨在提升貿易效率,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第二部分是完善數據治理體系,旨在構建規范、高效、安全的數據要素市場。第三部分是優化數字消費環境,旨在規范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第四部分是優化電信業務開放透明。第五部分是加強數字貿易國際合作。
余心玎認為,本次《工作方案》提出的41條措施覆蓋貿易數字化、數據治理、電信開放和國際合作等多個方面,亮點諸多。
“首先,推動電子提單、電子發票等應用,提升通關效率,降低企業運營成本,這對跨境電商和供應鏈企業意義重大”,余心玎舉例稱,其次,完善跨境數據治理,如“綠色通道”、數據登記制度和國際互認機制,這將直接關系到數字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此外,電信業務的開放與互聯互通,能夠改善網絡基礎設施條件,為數字貿易創造更好的底層環境。
商務部世貿司負責人表示,《工作方案》系統化對標高水平數字貿易國際規則,務實推動數字貿易治理現代化,并有助于擴大數字貿易國際合作機遇。
例如,《電子商務協定》體現了全球主要經濟體對數字貿易國際規則共識。《工作方案》結合北京實際,搭建國際規則落地“最后一公里”,打通中國從參與世貿組織規則制定到推動政策落地的全鏈條,不僅將探索落實規則的創新路徑,也將為推動協定盡快在世貿組織生效起到表率。
余心玎表示:“總體來看,這些舉措不僅回應了協定要求,更為中國數字貿易探索制度創新提供了政策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