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星期一),今日報刊頭條主要內容精華如下:
中國證券報 多領域信號匯聚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蓄勢待發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日前表示,近期將加快報批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目前,多地已陸續就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召開相關會議,以期搶抓政策紅利。同時,包括超長期特別國債、新增專項債在內的政府債券發行也有望加快。業內人士預計,多因素支撐下,下半年基建投資將回升,繼續發揮托底經濟作用。
政策紅利釋放 “A+H”熱度攀升
港交所8月1日就優化首次公開招股市場定價及公開市場規定的咨詢文件刊發咨詢總結,于今日生效。其中,“A+H”發行人初始公眾持股量門檻調至10%,或達30億港元市值。市場人士表示,此舉將進一步降低“A+H”發行人門檻,提升制度靈活性,從政策層面釋放出支持“A+H”模式發行上市的積極信號。在政策支持下,越來越多的A股企業有望選擇赴港上市,并成為2025年港股IPO的中堅力量。
累計發行規模突破1萬億元 熊貓債市場空間持續拓展
數據顯示,截至8月3日,今年以來銀行間市場熊貓債發行規模為1166.50億元。截至目前,熊貓債累計發行規模已突破1萬億元。專家表示,近年來,熊貓債發行主體不斷豐富,發行人數量穩步攀升,持續獲得國際知名機構青睞,熊貓債市場深度廣度不斷拓展。
中國神華啟動大規模資產重組 擬整合控股股東13家核心資產公司 構建一體化優勢
8月1日晚間,中國神華公告稱,公司收到控股股東國家能源集團通知,初步考慮擬由上市公司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國家能源集團持有的煤炭、坑口煤電以及煤制油煤制氣煤化工等相關資產并募集配套資金。公司股票自8月4日開市起停牌。
上海證券報 下半年貨幣政策如何發力穩增長? 降準降息均有空間 結構性工具聚焦重點
近期召開的多個會議“定調”下半年貨幣政策。作為宏觀調控的一大“主角”,下一階段的貨幣政策可能盯住哪些目標,又面臨哪些掣肘?為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貨幣政策在總量、價格、結構上還將如何發力?業內專家認為,宏觀經濟形勢、銀行息差水平、宏觀杠桿率水平、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等因素,可能影響我國下半年貨幣政策操作的“相機抉擇”。貨幣政策有望在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行、助力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等方面進一步發力。降準降息均有操作空間和落地可能性。
“真金白銀”積極入市 資金共振趨勢或延續
隨著市場風險偏好的逐步提升,多路資金正在積極入市。業內人士認為,在“險資先行”后,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有望成為下半年的重要邊際力量,賺錢效應帶來的資金共振趨勢或延續。愈來愈多的增量資金選擇借基入市。Choice數據顯示,截至8月1日,近兩周,滬深兩市股票型ETF的周凈申購份額分別超過60億份、50億份。同時,7月,權益類(股票型、混合型)基金的新發規模也達到347億元,較6月的292億元增長18.8%,新發數量環比增加26只,多只“小爆款”產品首募規模超20億元。
跳出戰略趨同“陷阱” 保險業“反內卷”須多方協同發力
戰略同質化,手續費惡性競爭,低價競爭,無序擴張,詆毀同業——惡性競爭困擾保險行業久矣。“反內卷”不僅是監管部門引導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舉措,也是不少保險機構的呼聲和期盼。據上海證券報記者最新統計,今年以來,金融監管總局及河北、福建、安徽、廣東等地監管部門或行業協會紛紛出臺抵制“內卷式”競爭相關舉措,從反價格“內卷”,到反費用“內卷”,再到出臺“內卷式”競爭負面清單,保險業“反內卷”持續升級。
看多亦做多 私募信心指數與滿倉比例齊升
私募進攻態勢愈發明顯。私募排排網統計數據顯示,8月私募信心指數升至125.52,連續兩個月上升。與此同時,截至7月底,滿倉及加杠桿的私募占比環比提高1.4個百分點,亦是連續兩個月上漲。在業內人士看來,伴隨著風險偏好提升與流動性持續寬裕,資本市場迎來做多窗口,結構性機會將持續涌現,尤其是港股、A股的核心資產及高景氣成長賽道。
證券時報 7月新基金募資再超千億 權益類基金發行將回暖
7月,受浮動費率改革等影響,投資者認購公募新發基金的熱情持續高漲。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31日,135只新發基金合計募資1048.68億元,排在今年新發基金月度募資規模第二位,是今年第三個募資規模超千億元的月份,3月、6月新發基金募資規模分別為1040.78億元和1248.03億元。
牽住應用“牛鼻子” 推動人工智能化“盆景”為“風景”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大力推進人工智能規模化商業化應用”,“推動人工智能在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形成以創新帶應用、以應用促創新的良性循環”。這一頂層設計,吹響了“人工智能+”行動向深度應用、全面融合進軍的號角,表明我國人工智能發展正從技術探索期邁入規模化落地的深水區。
《網絡交易平臺收費行為合規指南》發布
市場監管總局7月31日發布并施行《網絡交易平臺收費行為合規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進一步規范網絡交易平臺向平臺內經營者收取傭金、抽成、會員費、技術服務費、信息服務費、營銷推廣費等收費行為。《指南》明確了平臺收費應遵循的原則,倡導降低平臺內經營者負擔,強化平臺合規自律,規范平臺收費行為。《指南》要求平臺落實合規管理主體責任,健全合規管理組織、配備合規管理人員,及時將監管制度內化為合規制度,建立不合理收費行為風險識別評估機制,加強防范不合理收費風險合規事前審核機制建設,強化合規培訓,營造合規文化。
外賣補貼大戰“停火” 行業回歸理性競爭
經歷了一段時間激烈的“補貼大戰”后,8月1日,美團、淘寶閃購聯合餓了么、京東三大外賣平臺先后發聲,承諾規范促銷行為,抵制不正當競爭,這一舉動標志著喧囂一時的外賣大戰或迎來終結,行業開始向理性競爭回歸。
證券日報 “穩增長”與“防風險”并重 央行明確下半年七方面工作重點
8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召開2025年下半年工作會議暨常態長效推動中央巡視整改工作推進會(以下簡稱“本次會議”),明確將落實落細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加力支持科技創新、提振消費、小微企業、穩定外貿等,進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高水平對外開放,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金融風險,扎實做好下半年各項重點工作,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網絡交易平臺收費行為合規指南》施行 優化平臺經濟生態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以下簡稱“市場監管總局”)8月2日發布公告稱,7月31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并施行《網絡交易平臺收費行為合規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進一步規范網絡交易平臺向平臺內經營者收取傭金、抽成、會員費、技術服務費、信息服務費、營銷推廣費等收費行為。
港交所IPO新規今日落地 香港新股市場國際競爭力將獲提升
港交所IPO定價機制迎來重要改革。8月1日,港交所就優化首次公開招股市場定價及公開市場規定的咨詢文件刊發咨詢總結(以下簡稱“新規”),新規將在8月4日正式生效。此次改革聚焦多個方向,包括優化新股配售比例分配、降低公眾持股量門檻、便利“A+H”股發行人。調整后,港股新股發售須分配至少40%的股份至建簿配售部分的投資者,同時保留基石投資者6個月禁售期,未作放寬。
財務造假刑事追責加力 7月份5家公司披露涉刑進展
7月份,有5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公司、公司實控人、高管等因財務造假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公告,包括被公安機關采取刑事強制措施、被法院依法決定逮捕、被檢察機關起訴或收到法院的刑事判決書等。在市場人士看來,這是《關于進一步做好資本市場財務造假綜合懲防工作的意見》落地見效體現之一。隨著打擊財務造假合力形成,行政處罰、刑事打擊、民事追責立體化追責懲防體系完善,行刑銜接更加高效,刑事追責力度明顯提升,違法成本也大幅提升。監管部門正以“零容忍”執法提高威懾力,塑造資本市場良好生態。
第一財經 小貸機構持續“瘦身”:10年銳減近4000家 11萬從業大軍縮至4萬
近日,人民銀行公布2025年二季度小額貸款公司統計數據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4974家。貸款余額7361億元,上半年減少187億元。第一財經注意到,自今年1月份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小額貸款公司監督管理暫行辦法》(下稱《辦法》)以來,全國多個省份啟動對不合規小額貸款公司的集中清退行動,僅上半年小額貸款公司縮減的數量就已超過了2024年全年的減少量。
債券利息收入恢復征稅 更多是一次性沖擊和結構性影響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日前發布的公告和相關問答內容,自8月8日起,新發行的國債、地方政府債券、金融債券的利息收入將恢復征收增值稅。政策調整采取“新老劃斷”原則,且自然人月銷售額10萬元以下繼續免征增值稅。
經濟參考報 跨境支付通上線月余快速落地 參與機構擴容至19家
內地與香港快速支付系統互聯互通合作(簡稱“跨境支付通”)上線一個多月,在各地迅速落地推廣,目前參與機構已擴容至19家。香港金融管理局官網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7月22日,跨境支付通參與銀行機構已從首批的12家擴容至19家,包括天星銀行、中銀香港、交銀香港、東亞銀行、信銀國際、建銀亞洲、創興銀行、招商永隆銀行、恒生銀行、匯豐銀行、工銀亞洲、南洋商業銀行、上海商業銀行等13家香港機構,以及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等6家內地機構。
三大平臺集體發聲“反內卷” 外賣市場或迎轉機
日前,美團、餓了么、京東三大平臺罕見同步發聲,在官方渠道發布聲明,承諾抵制惡性競爭、規范促銷行為,同時提出多項限制補貼行為的舉措。此舉被業界視為對近期監管部門約談精神的響應,也是行業試圖告別無序“內卷”、探索可持續發展模式的關鍵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