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友利銀行(中國)在其官網發布信息稱:“依據監管規定,為提升互聯網貸款業務服務質效、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對本行互聯網貸款業務合作機構相關信息進行公示。”
事實上,除友利銀行(中國)外,近期不少外資銀行披露了一系列互聯網貸款合作名單,顯示出外資銀行在消費貸市場的重視程度和合規程度正逐漸加深。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包括友利銀行(中國)、韓亞銀行(中國)、富邦華一銀行、渣打銀行(中國)等多家在華展業的外資銀行紛紛在其官網公布了互聯網貸款合作機構名單。
值得一提的是,9月1日,《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方案》正式落地實施。目前,貸款經辦機構包括18家大、中型銀行和5家其他個人消費貸款發放機構,外資銀行不在此列。
銀行公示:與機構到底合作什么?
官網信息顯示,友利銀行(中國)公開的合作方為云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產品為京東金條,合作范圍涵蓋貸款業務獲客與營銷、運營服務以及線上、線下催收業務。
除友利銀行(中國)以外,不少外資銀行此前也披露了互聯網貸款合作機構名單。
比如,韓亞銀行(中國)近期在其官網披露的互聯網貸款合作機構名單顯示,合作方包括海爾消費金融、重慶度小滿小額貸款有限公司、重慶螞蟻消費金融公司等13家平臺運營機構。
東亞銀行(中國)在其官網公示的消費貸款合作信息中,螞蟻智信(杭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微眾銀行分別成為該行“螞蟻信用貸”“微粒貸聯合貸”產品的合作方。在個人經營性貸款方面,東亞銀行(中國)還與網商銀行合作開展互聯網個人經營貸款業務,產品名稱為“網商貸”。
渣打銀行(中國)則與4家平臺展開合作,合作產品分別為螞蟻信用貸、京東金條信用貸、金城銀行金企貸、微眾銀行微業貸。
此外,富邦華一銀行合計披露了52家合作機構,包括銀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融資擔保公司以及京東、字節跳動互聯網平臺關聯方等。
業內建議:應深化與本土平臺合作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外資銀行披露互聯網貸款合作機構名單呢?
記者注意到,今年4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助貸業務管理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通知》。部分商業銀行借助外部互聯網平臺發放貸款的互聯網助貸業務快速發展,在提升貸款服務效率的同時,也暴露出總行管理不到位、權責收益不匹配、定價機制不合理、業務發展不審慎、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不完善等問題。
該通知要求,商業銀行總行應當對平臺運營機構、增信服務機構實行名單制管理,通過官方網站、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等渠道披露名單,及時對名單進行更新調整;商業銀行不得與名單外的機構開展互聯網助貸業務合作。
“一方面要滿足監管要求,近年來,監管部門持續強化對聯合貸款業務的規范,要求銀行加強合作機構準入管理和信息披露,確保權責清晰、風險可控。”博通咨詢首席分析師王蓬博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微信采訪時表示,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銀行提升自身的合規透明度,也是銀行自身風險管理的需要,通過公開合作方名單,強化對助貸機構的監督約束,防范數據濫用、過度營銷和共債風險,同時也向市場傳遞其審慎經營的信號。
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書面采訪時表示,外資銀行披露互聯網貸款合作機構名單,旨在響應助貸新規等文件精神,一方面能夠通過透明的信息披露提升同業合作質量,另一方面也能夠強化金融消費者保護工作,從源頭規避不在名單當中的助貸機構仿冒持牌機構作出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舉動。
值得一提的是,9月1日,《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方案》正式落地實施。目前,貸款經辦機構包括6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和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5家其他個人消費貸款發放機構,外資銀行不在此列。
那么,國內目前正在實施的消費貸貼息政策,會對外資銀行布局消費貸市場造成何種影響?
“消費貸貼息政策通過降低借款人實際利率,有效刺激了消費需求,為銀行零售信貸業務帶來增量機遇。此舉有助于外資行借助其穩健風控和優質服務切入中高端消費貸市場。”王蓬博對記者表示,考慮到政策紅利主要惠及本土銀行和與場景平臺深度綁定的機構,外資行在渠道覆蓋、場景融合和響應速度上相對滯后,建議快速調整策略,深化與本土平臺合作。
蘇筱芮表示,消費貸貼息政策涉及的名單機構主要為大中型銀行與頭部消費金融公司,但文件中給出的重點場景包括促進消費的路徑,亦能夠為外資銀行布局消費貸市場提供參考。外資銀行可結合自身的客群、場景資源稟賦,結合政策導向合理選擇合作伙伴,布局有增長潛力的消費貸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