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北京日”暨投資北京大會在首鋼園舉辦,大會不僅集中展現北京服務貿易與產業融合的最新成果,更釋放出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等領域的140個招商項目,招商金額1397.5億元;推出20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助力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從全球投資機構負責人到跨國企業高管,再到本土獨角獸代表,多方視角共同勾勒出北京作為國際投資目的地的核心競爭力,也為投資者提供了從產業趨勢到區域選擇的“實戰指南”。
北京是跨國投資“確定性選項”
“北京通過改革賦能、產業與創新融合,已創造出充滿機遇和韌性的投資環境。”世界投資促進機構協會(WAIPA)總干事伊斯梅爾·艾沙欣直言,全球投資者正尋找可靠合作伙伴,而北京在人工智能、醫藥健康、全球競爭力提升等領域的實踐,恰好契合這一需求。他特別提到,北京投資促進服務中心作為WAIPA成員,已成功鏈接全球資本與本地科技、金融、人才優勢,“這種模式值得全球投資促進機構借鑒”。
德國史太白技術管理公司總裁瓦爾特·貝克指出,中德在全球科技轉型中心、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五大領域存在顯著合作空間,“北京擁有全球頂尖的創新創業生態,將技術、人才與產業需求對接,能在中德合作中發揮更大價值”。他介紹,史太白已通過孵化中國企業、推動高校實操項目,搭建跨文化技術橋梁,未來計劃進一步深化與北京在循環經濟、知識產權標準共建等領域的合作。
北京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唐文弘提供的一組數據,為兩位國際專家的判斷提供了支撐。2024年北京GDP達4.98萬億元,服務貿易增加值9324.9億元(占GDP的22%)。“兩區”建設五年來累計推出140余項突破性政策,70多項為全國首創,外資研發中心數量超220家,“這些數據印證了北京開放型經濟的韌性,也為投資者提供了清晰的預期”。
AI與醫藥成產業升級重要引擎
跨國企業與本土獨角獸的實踐,進一步揭示了北京產業生態的吸引力。美國丹納赫集團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彭陽透露,公司已將京津冀作為核心布局區域,目前在華業務規模大概是有30億美元,有9家工廠,其中有3家是在京津冀落地的。朝陽聯合辦公區、昌平創新中心已落地,“去年3月與北京市政府溝通后,我們很快獲得外資企業專屬‘服務包’,合成生物學制造轉化加速中心等項目迅速落地”。
本土AI獨角獸北京智譜華章的實踐,則展現了“北京速度”。公司總裁王紹蘭表示,從2019年依托清華大學成果轉化成立,到推出國內首個預訓練模型、對標ChatGPT的ChatGLM,再到最新發布的GLM-4.5模型(全球評測第三、國產第一),“每一步都離不開北京的政策支持與生態滋養”。目前,智譜華章的大模型已應用于北京政務(問答準確度94%)、家庭與學校數據連接、京西文旅等場景,還與馬來西亞政府合作推出馬來語大模型,“北京的AI產業基礎,讓我們既能服務本地需求,也有能力參與國際競爭”。
1000億基金撬動4倍社會資本
對于投資者最關心的資本支持與政策紅利,北京國有資本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潘金峰給出了具體路徑。他介紹,北京已設立8只總規模1000億元的政府引導基金,截至2025年8月底,累計投決256億元,帶動社會資本867億元(杠桿率4.08倍),培育出16家獨角獸企業、57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金融機構則從服務端提供保障。中國銀行北京分行行長蔡興華指出,針對企業“走出去”的資金安全、資產保值、經營拓展三大需求,中行已形成全球化解決方案:通過全球現金管理實現資金可視可控,提供63個幣種直接報價覆蓋新興市場風險對沖,還圍繞出口轉內銷、新型離岸貿易等五大場景設計專屬產品。“北京1300億美元的服務貿易規模(占全國1/8),需要匹配全球化金融服務,這也是我們連續五年成為服貿會最大贊助商的原因”。
正如伊斯梅爾·艾沙欣所言,“中國是未來,而北京是中國開放與創新的窗口”。從千億元級項目釋放到全鏈條資本支持,從全球大咖的趨勢研判到企業的實戰案例,本次“北京日”不僅是一場投資推介會,更成為投資者觀察中國產業升級、把握北京發展機遇的“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