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香港金管局總裁余偉文在2025年綠色金融科技研討會上表示,通過Ensemble項目代幣化應用沙盒計劃,香港金管局正在探索如何利用代幣化技術改進碳信用額(包括跨境碳信用額)的發行、交易與注銷流程,進而提升碳市場的流動性與深度。
余偉文表示,氣候變化跨越傳統邊界,影響著公共衛生、供應鏈、能源系統及自然生態系統等多個領域,需要靈活且一體化的措施來應對,而綠色金融科技通過融合金融專業知識與科技創新,恰好能助力實現這一目標。它使我們能夠擴大氣候風險分析的應用規模、提升碳市場的問責透明度、設計可持續金融產品,并為綠色經濟籌集所需投資。
全球對借助金融科技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的興趣正不斷提升。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2025年的研究顯示,在抽樣調查的4000家企業中,83%的企業已對低碳產品及服務進行研發投資。
香港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表示,香港在可持續金融領域一直發揮主導作用,2024年綠色及可持續相關融資規模超800億美元,同比增長約60%。不過挑戰仍然存在,轉型金融僅占香港可持續相關融資的10%左右,而亞洲經濟結構多元,未來5-10年對轉型金融的需求極為迫切,因此快速完善生態系統至關重要。
亞投行公共部門(第一區域)代表、金融機構及全球基金客戶首席投資官林金思表示,投資策略需將“風險、回報、影響”視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投向不可持續領域的投資難以實現長期回報,而忽視環境與社會影響的投資則存在隱性風險。因此,所有投資項目都必須同時滿足“財務可持續、經濟有收益、環境有正向影響”三大原則。
林金思進一步表示,在新興市場綠色項目中,亞投行借助“公共資本 + 商業資本”的混合融資模式,以自身資金承擔部分初期風險,從而吸引商業資本參與,推動實現“資本規模化投入”。截至目前,通過該模式已推動約94億美元投入全球綠色項目組合,有效撬動了更多社會資本加入。